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最近的反诈力度格外的高,说到上当受骗这件事,我可就有话说了,因为知识面有限,所以我从小到大上过的当也不少。

就比如说我们的小学课本吧,小时候我可不知道普朗克长得其实超帅,小时候我也不知道聪明的爱迪生原来也是个爱财如命的商人,当然,骗我骗的最深入人心的,当属孔子这个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是个忧国忧民,总是将“不要打了,你们不要再打了”挂在嘴边的落魄老人。他慈眉善目,他苦口婆心,他扶着拐杖颤颤巍巍。在当时野蛮的社会背景下,他吃不饱,穿不暖,受尽欺负,吃尽苦头……

哪怕如今都不能细想,不然我这铁汉可能都要落下泪来。

然而多年后,当我彻底了解了孔子,我才发现我错的有多离谱!

毕竟在混乱的春秋时期,想当3000弟子的老大,想让诸国君王都卖你一个面子,仅仅靠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可是不行的。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被称为“孔圣人”的孔子实际上到底有多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期最著名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乱”。我们都知道周王朝很大方,奖赏别人都是直接赏赐封地,到了春秋前期,诸侯国就多达一百四十多个。而这些国家有大有小,就像贪吃蛇一样,你想活下去就只能不停的吞食比自己实力低的国家。短短两百多年里,有记载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果细算,这个数字大概会超过1000。而到了春秋末期,原本140多个的国家只剩下了14、5个。这段时期的局势有多混乱不言而喻。

而孔子,却在这乱世中成了一块香饽饽。

孔子究竟有多香呢?首先我们看看他自己所在的鲁国。孔子在鲁国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早年间他虽然在官场上没有留下什么身影,但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孔子收了3000多个弟子,他们有的是鲁国士大夫家族的族长;有的后来在卫国鲁国都当过官,并且政绩出色;有的是优秀的军事家,指挥军队多次击败实力比自己国家更强的对手;有的通过从商赚了个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可以说当时鲁国的高层都知道孔子是块宝,可是愣是没人敢用,因为大家当时的关系互相制衡,谁用了孔子就等于开了挂,势必要被其他势力排挤围攻。直到一位名叫阳虎的家臣叛乱,大家这才一致同意启用当时已经五十岁的孔子。孔子上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中都宰干到了大司寇,相当于从一个市长升到了最高法院院长。可以说是相当那个了。

当然,鲁国出了这么一个人才,其他国家肯定也早有耳闻。这其中就包括和鲁国一直关系微妙的齐国。齐景公和孔子的关系其实也挺难言说的。齐景公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对孔子十分赞赏。第二次见面是在齐国,这一次齐景公直接问政孔子,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是令齐景公心中大喜。齐景公是越看孔子越喜欢,直接准备聘用孔子。可是后来却被身边的心腹们阻止,不得不就此作罢。

谁知下一次见面时,孔子就成了鲁国重臣,而他们更是成为了敌对关系。在那场著名的“夹谷之会”中,齐国本想对实力不如自己的鲁国大肆侮辱一番,谁知在孔子的一番智取之下,不仅没有侮辱成对方,反而还归还了鲁国三块土地。

本该被自己收入麾下的孔子,如今却成为了敌人,这令齐国大为肉痛,怎么办呢?“得孔子者得天下”,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齐国离间了鲁国当权者和孔子的关系,最后孔子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远走他乡。

然而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了的孔子在各国依旧非常抢手:卫国国君向他示好准备挖他;晋国的造反派造反前也准备高薪聘请他来当顾问;楚国国君更是开出七百里封地的高价加入竞拍。

这些天天只知道打打杀杀,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的君王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孔子呢?归根究底,还是孔子的魅力太大了。

孔子的出身其实没什么特别,他的父亲虽是贵族,但是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并没得到家族的扶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时代,一个贵族必备的技能是“礼、乐、射、御、书、数”,虽然生活水平上孔子达不到贵族水准,但是在这些技能上,孔子却是凭本事拉到了最大。

首先就是“礼”,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孔子就开始摆设祭祀用的礼器演习礼仪。后来为了学到更完整的礼仪,他不仅到鲁国太庙中求学,还到其他国家研究学习。关于孔子的求知精神,在《孔子家语》中就有所体现: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这里的老聃便是另一著名的思想家老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孔子“集邮”式的学习,他将“礼制”学得非常透彻,甚至成为了当时天下最懂“礼”的人。

可能有人就不太理解了,孔子花那么多功夫只是为了成为一个讲礼貌的人吗?而且学一点礼就能成为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说明一下了,孔子的“礼”并不是如今“礼貌”的“礼”,而是更为深厚庞大的“礼”,比如士冠礼。士冠礼是古时候男子的成年礼,在此之前,古人需要通过占卜挑选日子、时辰以及主宾。在加冠那天,还需要陈设礼器、祭物与服饰,在加冠仪式后还需要祝酒、拜母、赐名等一系列程序。可以说是比如今的婚礼还要繁琐。

而在周礼中,不仅婚丧嫁娶有着严格的仪式,就是饮食起居都有着系统化的严格规范。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执着于恢复周礼并不是因为他看重形式主义。在周礼的背后,蕴含的其实是“仁”,是一种通过行为仪式来复习道德标准的方式,是“礼治”“德治”的具体展现方式。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说的就是孔子“以礼治国”仅三个月,鲁国就出现了明显变化,商人不敢随意抬高物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捡,四方来鲁国的客人都宾至如归。

所以孔子的“礼”往小了说是约束个人,但往大了说,则是社会安定的根本。这也是为何孔子能够将各位君主纷纷拿捏的原因了。

当然,如果孔子只是一个纯粹的文科生,放在当时混乱的春秋时期,估计还不等他出头,就被揍死在街头了。就像同福客栈的吕秀才,在葵花点穴手与排山倒海的威胁之下,能有他之乎者也的份吗?

所以真正的孔子,他其实还是个猛男。春秋时期,男子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五六,而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根据汉朝出土的骨尺计算,大概就是如今的一米八二。想象一下,当你以为孔子是个以理服人的文弱书生,准备在武力上压制他,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去个子高的像个异类,孔子的力气也大到吓人,《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说的是孔子的力气,大到可以徒手举起城门的门栓。而这一点,可以说是完美继承了他老爹,毕竟孔子的老爹就是“鲁国三虎将”之一,曾在打战的时候独自撑起城门的闸门,让城内被困的战士全部撤出。而这个能被父子俩轻易举起的门栓有多重呢?也就三四百斤吧。

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自然为孔子的教育事业添了一把东风,毕竟哪个学生能拒绝一个明明可以把你揍趴下但是偏要和你温柔的讲道理的老师呢?

不过孔子的学生中,也不乏性情刚烈的。

比如这位名叫子路的学生,在遇见孔子之前,他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街头霸王,经常戴着夸张的帽子,拿着宝剑在街上耀武扬威。身为街头一霸的他自然看不起孔子那套文绉绉的东西,于是准备给孔子一个下马威。

“嘿,孔子来了,你来这里干嘛?小垃圾,这里是我们的地盘。”

“你知道吗?这地方不收垃圾,不欢迎你”

“麻溜的回家吧孔子,不然就留下来替我写作业”

结果就是第二天,子路穿着儒服,带着礼物乖乖上门拜师了。孔子也因此收获学生一枚。

除去“礼乐书数”,孔子的“射”“御”也非常突出。

在电影《孔子》中就曾出现过孔子与季孙斯比箭的场景,然而实际上,当孔子掏出弓箭,前来围观的人就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城墙,由此可见孔子的箭法已经成了一门艺术,并且作为一个神射手,孔子在野外打猎的时候碰到停在树上的鸟,他都视而不见,只有天上飞翔的鸟才是他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孔子的箭法已经出神入化,但是在说起自己的特长的时候,孔子却是这样回答的“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在射箭与驾车中,孔子认为自己还是更擅长驾车。孔子口中的驾车可不是影视剧中赶马车的车夫,人家驾驶的可是战车。古时候的战车需要三个人配合,而负责驾车的人相当于负责了至关重要的“走位”一责,既要想着避开障碍物,又要想着如何进攻,可谓是技巧与战术并重。在《论语·乡党》中就曾这样描写过孔子的开车技术:“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即使到了60岁,孔子还能一手控马,一手挥舞兵器。我想如果生活在现代,孔子不当老师,当个驾校教练一定也能桃李满天下。

在全面的了解了孔子以后,我们好像得知了为何身处乱世,孔子却能周游各国而全身而退了。毕竟一个一米八多,能举起城门门栓,箭法一流,驾车则稳的大汉,身边还跟着一群身怀绝技,各有所长的学生。你说这个群体是更像逃亡者还是更像雇佣军团?

言归正传,有人说《论语》是《抡语》,是孔子给道上立的规矩。

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早上知道去他家的路,晚上就去打死他。

虽然很风趣的表达了孔子惊人的武力值,但是如果只是一个很能打的武夫,我想孔子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再看如今的孔子,他被奉为“至圣先师”,位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人”的第四名。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里更是位居第一。甚至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都立有孔子雕像。这说明在孔子的“孔武有力”之下,能够源远流长,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是他的“仁义礼智信”,是他的“有教无类”,是他的伟大精神与品格。

我想孔子存在的意义正如那句话一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