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有这样一座城

只是单单听到她的名字

便有一股豪情

涌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

有“诗仙”李白口中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的

锦绣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

有罗贯中《三国演义》里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纵横捭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

有金庸笔下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

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这里

还是一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

无数大学生相聚于此

碰撞灵感、鸣响激情

襄阳

究竟为什么赢得

无数人的青睐?

这一切

或许还要从汉江开始说起

兴盛

遥看汉水鸭头绿

恰似葡萄初酦醅

——《襄阳歌》唐·李白

对襄阳人来说

每每提到汉江

心中总会涌动起

一份特殊的情感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长江、黄河

静卧在中国中部大地上的汉江

更多的时候

是温婉而宁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见时

深山中流淌的点点细流

为她平添了几分羞涩与妩媚

源源不断的水流

不仅充实着愈加庞大的身躯

也淬炼出强大而坚韧的品格

最终

汉江得以用全部的壮美和柔软

润泽着襄阳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上控陇坻,下接江湖

导财运货,懋迁有无

——《汉津赋》东汉·蔡邕

襄阳

依水而建

依水而兴

奔流不息的汉水

不仅以其特有的清甜悠长

哺育了襄阳儿女

也让这里

成为古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水沟通长江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加之襄阳境内

有多条支流与汉江交汇

水系十分发达

故襄阳又有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誉

据说

古时的襄阳就有规模不小的互市

棉花、粮食、药材

甚至是罕见的珠玉宝物

都能在此处觅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声鼎沸

摩肩接踵

在城市的熙熙攘攘中

在汉水的泰然汤汤间

一幅层层叠叠的历史画卷

也在徐徐展开

风云

“夫襄阳者

天下之腰膂也”

襄阳古城

南靠岘山,北依汉江

雄踞山险,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

让这里成为

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时期

楚王便开疆扩土

建立了北津戍

汉高祖刘邦时

当地设县

古城因地处襄水之北

故得名“襄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时期

中原地区混战不断

刘表邀天下名士共治襄阳

后又命人在旧城以东

筑起一座新城

这便是今天襄阳城最早的雏形

彼时的襄阳城

人才济济,卧虎藏龙

各路英雄豪杰

于乱世中轮番登场

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

津津乐道的千古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乃见

——西晋·陈寿 《三国志》

据传

求贤若渴的刘备

携张飞、关羽“三顾茅庐”

向已在隆中山隐居多年的诸葛亮

求教兴复汉室之计

只见这位青年才俊

虽“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先据荆州、后进巴蜀

再图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

令人拍案叫绝

也就此预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大霖雨,汉水泛滥

禁所督七军皆没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西晋·陈寿 《三国志》

公元208年

曹操占领襄阳,直逼汉口

此时的他

是何等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

公元219年

关羽率军进攻襄阳和樊城

“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

“武圣”的凌厉气势

甚至迫使曹操与朝臣商议迁都

以求避其锋芒

可襄阳城固若金汤的特殊构造

最终还是让关羽无功而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

随着蜀汉政权

被挤出荆州地区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

也化为泡影

公元279年

取代曹魏的西晋司马政权

以襄阳为基地

率20万大军大举伐吴

吴国投降,三分归晋

这段群雄并起的历史

终究归于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

再次踏上这片传奇之地

一切过往皆如沧海云烟

唯有古城墙上的一砖一瓦

依旧在向我们无声诉说着

曾经的金戈铁马

慷慨悲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脉

见惯了刀光剑影的襄阳

流淌着飒爽豪迈的气度

但其实

只要你肯细细体味

于筋骨之下

她还有着典雅风情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

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文

——《文心雕龙》南朝梁代·刘勰

在腊树村

有一条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

向东行至深处

一座别致的小院倏忽映入眼帘

这便是宋玉墓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玉才华横溢

《九辩》《神女赋》等楚辞作品

想象奇特诡谲

也为荆楚大地

平添了几分奇幻与浪漫

或许

正是楚文化的滋养

让绵延不绝的文脉

得以在襄阳人的血脉中

慢慢生长

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

——《文选序》梁代·萧统

于古城中信步向前

一座巍峨的古建筑

昭明台

跃入眼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昭明太子”萧统

在襄阳降生

他遍读儒家经典

并组织大批文人

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

感念于他的功德

崇文尚义的襄阳人

修建了这座昭明台

也将崇文重教的精神

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相较于对萧统的敬仰

襄阳人对大诗人孟浩然

则多了几分故人般的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

一天早晨

鹿门山的阵阵鸟鸣

吵醒了正在酣睡的孟浩然

看到眼前花落满地的场景

一首传世小诗

轻轻吟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简简单单20个字

却叩响了无数人的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当与钟、王并行

——苏轼

传颂千古的

不止有孟浩然的诗

还有一个

让无数书法爱好者倾慕的名字

北宋时期

有一位总是在众多石刻碑帖间

流连忘返的少年

临帖技艺炉火纯青

“至乱真不可辨”

他就是与蔡襄、苏轼、黄庭坚

合称“宋四家”的米芾

现在的人们

虽无法一睹当年米芾的风采

却总会去一趟米公祠

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

寻一缕墨香

寻一份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

襄阳之中

不止有文人风雅

还别有一番市井风情

市井

千载风雨的磨砺

南北文化的交融

调和出了襄阳人骨子里的

那份大度仗义与细腻柔情

也让他们在“吃”上

颇有心得

在襄阳人眼中

牛肉面和黄酒

是不可或缺的过早“硬通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航天员聂海胜

“宇宙级想念”的面

绝对是大有说法

面必须是掺了碱的

那样才有嚼劲儿

牛杂牛肉必须是大块的

这样吃着才爽快

再舀上几勺漂着红油的汤

红油香掺杂着肉香

还没吃上

口水早就在舌尖打了无数个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

再来上一碗香甜的黄酒

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氛围中

颇有几分江湖豪杰

快意纵横的架势

襄阳人的敞亮和洒脱

也在其间展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夏天的夜晚

大虾则牢牢占据了

襄阳人的宵夜“C位”

襄阳人对虾的喜爱

可以说是相当深沉

据说

襄阳人平均每天要吃掉的虾

虾壳首尾相连能绕地球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城的、油焖的、清蒸的、蒜蓉的

主打的就是一个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都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酸爽可口的枣阳酸浆面

肉嫩味鲜的盘龙鳝

浓郁嫩滑的太平豆腐

香气四溢的盛康酱爆肉

保康洋芋泡泡儿

个个“襄”味十足

让人食指大动

其实

这座城市让人为之向往的

又何止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

卧龙、凤雏大桥上

川流不息的车辆

和鳞次栉比的建筑

让这座城市

闪耀着现代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午

岘山上清幽宁静

四处远眺

无数英雄豪杰

誓死守城的壮怀激烈

韩夫人的智慧与英豪

让这座城市

浸润着忠义与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晚

唐城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热闹的大唐盛世街景

让这座城市

承载着记忆与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千年倏忽而过

但这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城市

依旧在闪耀着她的魅力

就在6月12日至18日

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现场展演在湖北襄阳举行

共有282个项目的

7400余名师生参加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千古风流

万般芳华

襄阳

爱你的古今交织

也爱你的韵味绵长!

来源:新华网

策划:刘洪

监制:牟彦秋 梁甜甜

监审:陈璟春

统筹:董静雪

作者:刘怡然 李嘉遥(实习)

校对: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