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朝科学的叩问之路》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中西科学历史研究脉络,充分吸收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各擅其胜的研究理念,指出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不应从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概念出发,寻找相应的现象进行简单比较甚至比附,而应将其放到中国古代历史整体背景之中,审视在中国古代规模庞大的王朝国家影响下,科学所呈现的独特概念体系、制度规范、实践操作与历史影响,揭示“王朝科学”的不同发展道路与内在逻辑,叩开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应有门径,勾勒世界科学图景中的别样线索。

回到历史的王朝科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文明很早就开展起密切的交往,推动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在这之中,人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断改进技术,阐发思想,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相互交流,虽然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展出具有不同内在逻辑与历史道路的科学模式,但一直开展着或者已经受到关注,或者仍然并不彰显的密切交流,彼此促进,共同编织与构建起世界科学的整体图景。

在这之中,中国作为古代世界长期领先的重要文明体系,所从事的长期而规模庞大的科学实践,构成了世界科学的重要内涵,并参与塑造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轨迹。由此角度而言,李约瑟对于近代科学为何没有产生于中国的历史疑问,无疑拥有着坚实的依托,并非一种无中生有的无意义之问。事实上,“李约瑟问题”的缺陷,在于李约瑟其实仍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之上,依托西方科学概念体系,挖掘中国科学遗产,将之与欧洲科学开展比较甚至比附,并在此基础上追问类似于近代科学那样的科学革命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实不同文明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与内在逻辑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故而不应将欧洲的近代科学成果,视为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归途。

因此,对于“李约瑟问题”,既不应从民族主义出发,一方面为中国古代长期保持了科学领先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近代时期科学的落后充满惋惜,殊不知这种态度本身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并未真正了解中国科学的内在逻辑;更不应再次回到“欧洲中心论”的原始论点,认为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伪命题”,只有西方才有真正的科学,从而对中国科学的评价,再次回到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界的负面氛围之中。真正应该采取的做法,是站在中国本位,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与内在逻辑,审视其对于中国历史与世界科学产生的整体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何以未能实现根本突破。这是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科学的关键视角。

因此,在审视中国古代科学时,不应从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概念出发,寻找相应的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甚至比附,以此来论证中国科学的辉煌或者落后,这其实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做法,所获得的只能是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肢解与错绘。真正应该采取的做法,是把中国科学重新放回到中国历史中,从中国古代的整体历史情境出发,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独特的概念体系、制度规范、实践操作与历史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写作与研究中,很早并长期流行英雄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产生以前,人们对于世界孤立认知的片面结果。鉴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威力,马克思主义开始揭示广大民众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主体角色,从而推动了整体史观的形成。自此,英雄史观在历史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但耐人寻味的是,由于科学本身的特殊性,在科学史研究中,却仍长期流行英雄科学史观,也就是把科学的发展与成功,归结为一个个伟大科学家个人心智的突破。这种研究模式既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于科学发展的外在影响,也忽视了科学传播中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作用。自萨顿创立科学史学科以来,包括库恩、布鲁诺·拉图尔等在内的众多科学史家,都主张把科学放回到历史情景之中,揭示科学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既彰显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又有助于揭示科学理论嬗变的内在逻辑。对于科学史研究中的英雄史观,美国科学史家席文批判甚力。他指出以往受到科学而非历史学训练的科学史家,站在由今溯古的立场,拣选地研究与现代科学相似的思想。如此做法的结果之一,是仅选择与近代科学相似的个别科学家,进行英雄史观的研究,这种研究过于狭窄,并不能有效地揭示科学的整体背景与历史变化。

事实上,近代以前,所有文明的科学,都并未发展出完全独立的学科领域,而是包裹于思想、宗教、文化、艺术之中。只是在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之中,科学受到政治管控更为持久而强大的影响,从而呈现更为碎片化的布局。相应,对于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科学研究,简称为“王朝科学”的研究,就不应像以往众多的研究那样,局限于系统阐发科学思想、专门从事技术研究的群体。这是一种脱离历史情景,孤立式、反历史的研究方式。对于王朝科学的研究,应回到整体的历史情景,捡拾分散于众多领域的科学碎片,拼合而成完整的王朝科学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王朝科学的独特道路与内在逻辑。

欧洲的地理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一直都与中国存在巨大的差别。近代时期,欧洲国家通过开启全球扩张,将反映自身一隅的价值观念与学术体系传播至全世界,并借助其国力优势,确立为国际话语体系,从而压制乃至消除了其他文明本身固有的价值观念与学术体系。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强势地位,在相当程度上促使其历史经验成为衡量其他文明得失的模板与标杆。无论是支持欧洲中心论,还是批评欧洲中心论,往往都会落入比附欧洲的窠臼与陷阱。当前,我们在开展学术研究时,既应充分继承、吸收现代学术体系中为全人类普遍共有的价值观念,也应从更长的历史视角出发,将欧美的崛起定位为一个历史阶段,而非历史终点,从而钩沉与揭示其他文明的传统韧性与未来可能。在此基础上,对仅仅反映欧美乃至西欧文明特征的价值观念,认真地鉴别、扬弃,廓清笼罩在知识体系之上的迷雾,接续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构建反映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真实面貌,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从而建立起中国本位的学术体系。

具体至中国古代王朝科学而言,一方面,在王朝国家管理广阔疆域、众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内在驱动下,王朝科学拥有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王朝国家在广阔的疆域内,通过发展水陆交通,建立起古代世界长期稳定、空间巨大的国内市场;通过融合众多族群,从而培育出古代世界最为庞大的人口规模;通过交流多元文化,产生出内涵复杂、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作为长期稳定、不断发展、规模庞大的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推动众多科学思想与实践技术涌现出来,后者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尤其发达。

但另一方面,在王朝国家的强力管控下,王朝科学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社会实践上,抑或从业人员上,都呈现出依附性、分散性的历史特征,无法实现思想的独立思考、技术的系统应用、从业人员的交流融合,从而无法构建起独立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与行业组织,无法推动科学研究尤其思想的密切交流、系统积累、有效传播。即使外来思想与科技传入中国,也只能吸收与既有理念相契合之处,而无法实现观念的根本变革。中国古代科学相应最终一直都未实现重大突破,甚至在许多领域由于缺乏国家的长期支持而逐渐陷于停滞,乃至历史倒退。这是中国古代科学可以长期发展,并在许多方面领先世界,但无法实现突破的历史根源。

王朝科学的这一历史局限,尤其体现在技术发达、理论欠缺的二元背离之上。古代欧洲的科学,虽然同样被包裹于其他思想体系之中,理论的更代与超越并不明晰,但其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保持了对于理论精确性的不懈追求,从而推动理论自身的内在积累与嬗变,形成一套十分深厚而具有长期影响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之不同,中国古代科学由于一直在王朝国家管控之下,虽然众多士人开展了相当的科学理论思考,但受到王朝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轻装上阵,推动理论的精确性发展,而是一直与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甚至就其主流而言一直契合于意识形态,从而无法推动科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相应,随着时间的流逝,欧洲科学思想体系从伊斯兰世界再次被发现,而中国科学思想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缺乏明确指向的理论启示,相对地保留下更多对王朝国家更为有用的具体技术。

在王朝国家无处不在的影响之下,无论是从社会外在背景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科学内在发展的角度而言,包括皇帝、士人、工匠等社会各阶层,都曾经广泛地参与到科学技术的管理、讨论与实践之中,共同构成了王朝科学的内外动力。其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即使在科学已经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科学研究仍然并非完全局限于实验室的封闭性工作,而是从开始到结束,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指向与诉求,受到社会长期而巨大的影响。故而,对于包括王朝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的研究,都应站在“大科学”的视角,揭示科学的政治管理、思想交流与社会实践。而在这之中,与以往我们将焦点都聚集于从事科学思想与技术实践的科学家不同,不同等级的权力拥有者,也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不仅如此,众多研究已经揭示出科学研究并非完全客观、理性的活动,而是受到了国家、社会乃至科学家个人观念、利益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王朝科学,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长期统属于王朝国家的政治体系,受到王朝意识形态与思想体系、政治体制与实践运作的深刻影响。相应,对于中国古代王朝科学的研究,应将之与中国古代历史充分结合,既努力揭示王朝科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又竭力阐释历史影响下的王朝科学,从而全面勾勒中国古代王朝科学的发展道路。

由此出发,应对王朝科学的阶段特征给予更为全面而鲜明的概括。以往对于王朝科学的研究,已经对不同领域的发展脉络与阶段变化进行了大体的梳理,部分研究还尝试结合具体的王朝背景进行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但整体而言,以往的研究仍聚焦于科学本身,而对于王朝的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区域特征、文化背景,欠缺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致使王朝科学的讨论一直停留在表面,缺乏较为深入的论述。相应,王朝科学的整体图景与阶段特征,一直都并不全面与清晰。当前应从世界史的整体视角出发,揭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王朝科学的内部发展与对外交流,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阶段地位与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科学与历史的全面互动。

而在史料上,王朝科学的研究相应也不再局限于专门系统的科学技术著作,而是广泛搜集中国古代正史、政书、简牍、文集、方志、笔记、小说、碑刻等史料,钩沉隐含在王朝国家政治、思想与生活之中的关于科学的管理、讨论与实践活动,展示完整而丰富的科学图景。

摘自本书结语

篇幅有限,注释从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王朝科学的叩问之路

赵现海 著

138.00元|平装·648页|52.2万字

ISBN:978-7-5228-3492-4

2024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

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2021 年挂任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著有《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明长城时代的开启》《十字路口的长城》《十字路口的明朝》《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等书,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书目录

导言 王朝科学的世界视角/1
一 中国古代的“王朝国家”/1
二 世界史视野中的“科学”/6
三 王朝科学的研究视角/10
四 他山之石与叩问之路/14

第一编 世界史视角下“李约瑟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王朝科学的徘徊与反思/19
第一节 耶稣会士的误解/19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传统概论/21
第三节 王朝科学的徘徊与反思/26
第四节 近代西方对中国科学的评判/29
第五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的反思/41
小结/60

第二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外渗透与东西汇合观念/62
第一节 培根的经验主义与归纳法/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外史取向/68
第三节 社会学家的内史取向/75
第四节 东西方科学汇合观念/82
第五节 整体科学史的研究/97
小结/106

第三章 科学外史研究的内在差异/108
第一节 思想文化视角下科学社会学的向外用力/108
第二节 社会经济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外史研究/121
小结/128

第四章 “李约瑟问题”与中西科学的历史分途/130
第一节 “李约瑟问题”的欧洲视角/131
第二节 “李约瑟问题”的中国视角/142
第三节 “李约瑟问题”的解答/156
小结/172

第二编 科学理论是一种主观假设

第五章 约定的假设与精确的概念/177
第一节 感觉的经验/180
第二节 演绎的根本性与思维经济原则/184
第三节 追求精确的概念与待反驳的假设/187
第四节 假设是科学共同体的约定/190
第五节 概念的高度概括与精确语言/193
第六节 模糊的意象与确定的概念/196
第七节 简洁有力的假设约定/201
小结/206

第六章 无法证实的假设/208
第一节 逻辑是证实的核心方法/208
第二节 构建全面的科学概念系谱/212
第三节 构造统一的科学知识系统/216
第四节 逻辑真理而非事实真理的诉求/220
第五节 证实主义的放弃/223
第六节 概率与可确认性/226
第七节 概率陈述的假定性/227
第八节 假设的无法确实证实性/234
小结/238

第七章 科学的证伪与超越/240
第一节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241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不断猜测与证伪/243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暂时性与非预测性/255
小结/258

第八章 科学认知的主观性/260
第一节 科学研究中的主观与直觉/260
第二节 个人知识的整体感悟/268
第三节 求知热情与意会知识/278
第四节 无形遗产与科学共同体的自治/283
小结/294

第九章 范式转换与科学革命/296
第一节 对渐进式科学观的继续批判/296
第二节 常规科学与范式的形成/299
第三节 范式转换与科学革命/304
第四节 还原历史的新科学史书写/308
第五节 科学共同体的跨界交流与知识增长/314
第六节 相对主义的争论/317
小结/325

第十章 研究纲领的漫长取代/328
第一节 通过多证多驳完善猜想/329
第二节 研究纲领的坚守与调整/335
第三节 研究纲领漫长的取代过程/344
小结/354

第三编 科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

第十一章 无政府主义的科学研究/359
第一节 科学的世俗权力与剥离/359
第二节 非理性科学与“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363
第三节 多元主义方法论/368
小结/372

第十二章 研究传统的嬗变与兴替/374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374
第二节 近似的理论与普遍的反常/381
第三节 多元理论构成的研究传统/387
第四节 研究传统的嬗变与兴替/392
小结/401

第十三章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404
第一节 社会强影响下的科学知识/405
第二节 暂时的隐喻/410
第三节 科学的独立与社会化/417
第四节 社会文化中的科学知识/427
小结/433

第十四章 科学理论的社会转译/436
第一节 科学陈述的竞争/436
第二节 争论的科学与修辞的艺术/446
第三节 科学事实的主观认定/454
第四节 无可遁逃的读者/461
第五节 不平等的实验室/467
第六节 社会的整体转译/470
第七节 科学的网络/479
小结/486

第十五章 跨越与境的科学研究/488
第一节 科学家是资本家/488
第二节 具体而偶然的与境性/491
第三节 被修饰的论文/495
小结/498

第四编 王朝科学的历史可能
第十六章 超越李约瑟/503
第一节 西方学界的多重质疑/503
第二节 席文的“无中生有”论/505
第三节 中西方的科学分途/508
第四节 中国学者的质疑/510
第五节 李约瑟的坚持/515
小结/517

第十七章 科学结构的前世今生/519
第一节 “科学—实验—技术”的循环/519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524
第三节 古希腊的原始科学结构/531
第四节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之谜/535
小结/539

第十八章 科学发展的空间/541
第一节 文化移植的关键作用/541
第二节 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海岸/549
第三节 法律革命推动科学革命/551
第四节 边缘的阿拉伯科学与中国科学/558
小结/565

第十九章 中西科学的历史分野/568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568
第二节 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575
第三节 西方科学的大传统/581
第四节 “李约瑟问题”的消解/585
第五节 中西科学的分野/587
小结/592

第二十章 王朝国家的科学道路/594
第一节 机械论与有机论的近代分途/594
第二节 脱离社会的科学革命/604
第三节 “模糊世界”与非进步的历史观念/609
小结/617

结论 回到历史的王朝科学/619
参考文献/625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转载自: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