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理论的引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鲜活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和创新理论的宝贵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由于它透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不断向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迈入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体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那种“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立足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使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恩格斯时刻关注工人运动,主张各国要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进行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逝世后,列宁领导俄国革命,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继承和捍卫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理论品格。列宁指出:“我们不能躺在马克思身边,而要站在马克思身边,要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事实的面前,来学习、研究、发展马克思,最后超越马克思。”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决定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魂脉”支撑并坚定了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根本上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丰富的理论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体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引领。

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构建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根本上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实践,以时代为观照,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国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宝贵基石和信心之源。

发挥马克思主义领航作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历史的印证,是时代的要求,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为推动各学科共同发展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遵循,并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学科建设中,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价值指引和检验标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性和方法论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其他学科建设,在客观科学解释中国社会问题、破解世界难题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趋势。

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归纳中国伟大实践中的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结提炼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问题,是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亟须将这些成就经验加以理论总结,把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对于政策、经验进行学理化描述、学术化表达、学科化论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坚持问题导向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破解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

扎根中国大地,在文科整合与创新中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建设新文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为适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反应和调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互动基础上进行的学科建设。在推动新文科建设中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紧扣现代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不断增强中国文科服务社会的理论实力与实践张力。

立足中国伟大实践,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解释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面对近年来我国理论建设在某些领域被削弱、边缘化、空泛化的状况,改变中国话语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局面,改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立足中国伟大实践,构建新的理论解释范式,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打造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回应和解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

作者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