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犹如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璀璨永恒的遗憾。数十年时间转瞬而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可谓是家喻户晓,存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大家甚至想不起具体在哪读过、背过,但只要起个头,都能完整的念出来,再为海子构想出的幸福默默然几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海子之死

海子为何选择死亡?这是自他决绝结束生命时,所有人都在关注的问题。

首先因其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能得知海子并非被人逼迫而亡,那么就只能从他的经历来探究,深入了解后,发现海子在25岁正青春正茂的年纪,用卧轨这么一个刚烈的方式画上句号,是出于精神、现实两个层面的原因。

——现实层面来看,海子是不折不扣的天才神童,他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湾的查湾村,家境就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普通农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平凡无奇的查家,却有海子这么一位从小就天才属性尽显的孩子,他四岁时就能参加公社举办的“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说明他认字早,并且理解和记忆力相当过人。

因而他在学业上一骑绝尘,年仅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于法律系,这是一门需要严谨和逻辑思维的学科。

按照当下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来看,负责理性的左脑会更发达一些,可海子除了对本专业的课程得心应手,业余时间更为感兴趣的却是诗歌和哲学,可见其左右脑都很不一般。

大学期间,海子的阅读模式是海纳百川的兼容,他不仅熟读中国古典诗歌,能随手将典故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还对印度、埃及、波斯及巴比伦的文化十分感兴趣。

比如他喜爱《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等史诗,也对西方的《圣经·旧约》、《古兰经》等着迷,并为德意志各哲学体系投入大量精力,一度十分喜爱黑格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诗人的好友陈陟云曾回忆:海子19岁那年为了研究黑格尔,大学什么社团都没参加。

但此时海子已经开始创作诗歌,并收获不少的赞美和诗粉,毕业后,就进入哲学教研室工作,与最为刻骨铭心的初恋女友相识相恋。

二人的感情发展顺水推舟,女孩仰慕海子的才华许久,终于得见沟通三观后就觉得找到知己,结局之所以遗憾收场,是来自现实。

女孩的家庭为富裕的高知,其父母认为婚姻里门当户对十分重要,爱情的力量不足以打败柴米油盐的琐碎,从诗歌落地到生活的家长里短后,差异巨大的原生家庭,也会令俩人理念不合。

理由理智又现实,哪怕正值坠入爱河的小情侣,也接受并体面的分开,海子在1986-1988这三年时间里周游大江南北,谈过几段简短且无疾而终的恋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父母担忧又不理解,站在他们的视角,惊才绝艳的儿子本应该大展宏图,怎能满世界的游手好闲呢?

海子表达过自己想要彻底辞职去追寻自由生活的想法,其父母自然是给予反对意见,他再次回到教研室上班,没过一年,就留下遗书,选择用卧轨结束生命。

据其好友西川回忆:海子自杀前曾去见过初恋女友,当时人家已经结婚生子,他对此很难受,应该当场还说了许多过激的话,因为日记里反思言行觉得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整合海子在现实世界的经历,发现他的人生阻碍来自爱情与事业带来的困境,冲突原因还都不是爱恨情仇,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区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不接轨现实时,爱情可以自然温情的发生着,二人有一致的爱好和交流欲,但噼啪一声落地后,几句话就能让俩人不吱声......

事业也是如此,海子估计也理解自己想要辞职去追寻自由的想法,父母接受不了属实正常。

别说对于观念保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算搁在当下,给人说要把体面优渥的编制内工作辞了去漂泊,家里人也都得高血压。

所以他回来上班,可心底的痛苦却无法排解。结合来自精神层面的原因,就用卧轨自杀来告别人间。

前文说过海子的阅读范围很广,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流思想后,有两位对他的影响很大,分别是庄子和尼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思想对海子的影响在前期,从诗歌也能看出,这时的风格是静美且包容的,对于自然是崇尚又追求和谐统一。

但他虽然向往着“天人合一”的境界,核心却不认同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方向,如他不认可陶渊明隐世且自得其乐的做法,海子提出要关注生命的本身,属于行动哲学,因而跟尼采更合拍。

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对权力意志的解读,海子都能感同身受。

权力意志中表述的“自己服从自己,自己克服自己”等,说的就是意志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好比仔细倾听,认真感知的话,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声音,他会发号指令和提出诉求。

——如想吃炸鸡喝可乐,再拖一天完成工作等,会干扰人的实际计划安排,好比炸鸡跟可乐是在减脂期冒出来的,摸鱼是在眼瞅要ddl时等,人就会被他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做出的决定,很难说是否出自本我状态下,大有可能只是被意志命令,成为其奴隶,海子就要在这场权力意志的争夺战中获胜。

因而后期的诗歌《太阳·七部书》等作品中,风格就跟前期大为不同,充满着激烈的反抗。

而从《寻找对实体的接触》等作品中,也能看出海子对生死和精神世界的变化,他要探究原始实体和现实本真,找到一切的本质跟核心。

也就是说,他开始跟庄子、释迦摩尼等人殊途同归,走上研究万物万事规律的路上,前者给出道生万物的答案,后者则是提出空和梦幻泡影,海子也发现生死是必然的宿命。

就好比任谁都改变不了何时能生、何时会死,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那么海子就会用反抗来呈现生命,反正人终有一死,与其被茫然安排,在彷徨失措中闭眼,不如自己来选择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神世界和现实层面两种因素一叠加,海子就年纪轻轻离开了人世。

既可以说是对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看透活着也不过是日复一日重复世人眼中成功,自己却觉得绝望的人生。

也能说是探究万物规律后,发现有太多事是人力无法改变,好比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和生死,认为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宿命,躲不过也要反抗。

而反抗的方式就是让其服从于自己,留下遗书,卧轨自杀。

海子用激烈的方式跟世界告别,但他的诗歌却一直活在每个人的心里,其将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跟外来文化,吸收各国的神秘主义文化元素,融会贯通后成为留给后代的宝藏。

——比如家喻户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个典例,如今这首诗火了几十年,已经人人都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