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地名源于东晋大将桓温平蜀,寓意“平息战乱、达到安宁”。“东川巨邑”“文贤之邦”,这样的历史称谓不仅定位着遂宁这座千年古城清晰的历史影像,也镌刻着巴蜀文明印记中的遂宁文化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竹琴《传承》

追寻这些足迹,遂宁曲艺或许是最真实的拓本。遂宁民间曲艺传统的源头可上溯到东汉时期。1971年,四川省文物局考古队在船山区万金山的东汉岩墓中,发掘出了打鼓说书俑,其俑头戴幞头,身穿短袄,卷袖赤脚,挺腹凸肚,左手抱鼓,右手持棒,举到头颈,左脚提起,舌头伸出,一边打鼓,一边演唱,形象十分生动。从汉代陶俑人物表演的手法、身段、表情看,都具备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并达到一定水平。

自《圣谕十六条》颁行后,遂宁境内以曲艺形式讲圣谕的活动遍及街巷、村落、寺庙。到同治年间,在遂宁发迹的外省行商集资开办会馆,加上本地庙宇,建成了“九宫十八庙”,每到庙会期间均竞相邀请著名艺人演唱各地的戏曲。庙会期间常见“莲花闹、道琴(竹琴)、评书、快板”等曲艺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清音《神奇的卓筒井》

民国时期,遂宁有曲艺窝子之称。到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遂宁民间评书活动之风盛行。川北“雷棚”评书始祖唐玉龙的衣钵弟子向哑铃,在遂宁小十字茶馆坐馆讲书,听者如云。解放初期,民间艺人杨光斗的四川荷叶打得精湛至极,有“闹遍遂宁”之美誉。姜前福、唐国山夫妇的飞刀花鼓和火棒花鼓,更是遂宁一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遂宁曲艺发展的黄金时期。遂宁成立了县曲艺队,经常举行曲艺专场演出,并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慰问演出。当时遂宁的曲艺事业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一大批曲艺艺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遂宁县、射洪县、蓬溪县又相继组建成立了文工团,以演曲剧为主,培育出了卢国珍、何祖林、吴生举、苟祖华、何景喜等一批优秀曲艺演员和民乐演奏家。评书、荷叶、金钱板、花鼓等曲艺品种在各文工团获得发展,为遂宁曲艺走向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扬琴《秋江》

进入二十一世纪,遂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文化遂宁”“文化强市”等奋斗目标,遂宁曲艺人发愤图强,重拾遂宁曲艺辉煌的旗帜,在艺术上勇攀高峰,团结组织艺术骨干,挖掘整理曲艺作品,着力培养曲艺新人,增加曲艺演出场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标志着遂宁曲艺艺术水平已经跻身全国前列。2012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为遂宁市“中国曲艺之乡”授牌,遂宁成为四川省第二个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城市,遂宁曲艺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站在时代的新起点,遂宁曲艺绽放着时代的风采。

01、曲艺繁衍 生生不息

遂宁曲艺源远流长,曲艺名家辈出。传人众多,师承清晰。黄云程、肖顺瑜、卢国珍、冯光荣、熊宗德、杨兴国、翟兴元、胡儒辉、李显庚等曲艺名家在川中地区也是名噪一时、家喻户晓。遂宁市办曲艺戏班,约始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即蓬溪县的“义泰班”。其后大约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有了射洪县复兴镇的“复兴班”,太和镇的“文星班”等。到了民国年间,规模较大、时间较长、影响较广的有遂宁的“涪江大戏院”“镇江寺戏院”等;蓬溪县的“昆玉科班(现古井)”“象光俱乐部”等;射洪县的“前奏曲部”“青太班”等。在遂宁流行的四川曲种主要有十六种,其中以唱为主的有清音、扬琴、盘子、车灯、琵琶弹唱、莲箫、花鼓、金钱板、荷叶、竹琴等十种;以说为主的有评书、谐剧、方言相声、相书、善书、快板等。各曲种都有着它自身的性能、特点、风格、体裁、句式、格律、音韵等。遂宁曲艺不但囊括了在四川畅行的所有曲种,而且还创造了极具本土特色的曲艺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棚评书

02、打造品牌 薪火相传

自创建“中国曲艺之乡”以来,遂宁市始终把深化“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作为整合丰富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遂宁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为曲艺传承保护、人才培养、作品创作、演出互动、惠民活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遂宁市不遗余力地对曲艺进行传承与发扬,通过夯实设施建设、拓展学习平台、丰富活动形式、搭建交流平台,不断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曲艺活动,壮大曲艺队伍。通过加强曲艺骨干的培养,不断提高曲艺工作者的水平,做好曲艺的传承工作,促进遂宁曲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把抓好人才培养作为曲艺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曲艺队伍综合素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和举办曲艺专题培训。2022年—2023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培训班,开设了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相声(语言类)培训,培训对象为中青年曲艺人才。截至目前,我市各类群众曲艺组织已有170多个,参加曲艺活动的群众有30多万人,遂宁城区的每个街道社区、30%的农村都有群众曲艺队伍,可见遂宁的基层曲艺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盘子《水都消息》

狠抓作品创作,不断推出曲艺精品。立足遂宁曲艺工作实际,主攻突破清音、金钱板、小品、扬琴等传统优势曲艺项目,努力创作精品。《又听布谷鸟儿叫》以四川清音这一特定的四川曲艺形式,融入音乐小品的表演元素,将“四川清音”喻为“布谷鸟儿”,通过演艺文化站聘请青年曲艺家辅导群众曲艺演唱活动的鲜活故事,揭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关注;曲艺活性传承正形成趋势,曲艺文化生态正得到康复”的主题,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汇聚了弹舌音、哈哈腔、鼓板等表现技巧和艺术形式的四川清音《杨柳新枝》在第三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斩获铜奖;四川清音《莲花开》在作曲上既遵循了四川清音的传统,又恰当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艺术地诠释了莲的精神世界,该作品是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意义,又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此外,还有《绿色在前》《劫法场》《壮士出川》《船山小吃》《目连新篇》《水都消息》《神奇的卓筒井》等一大批优秀曲艺作品,在中外各类赛事展演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获得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金奖、文化和旅游部群星奖等,有力地提振了曲艺作品的创作力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清音《杨柳新枝》

03、强筋健骨 精益求精

遂宁在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创作群体缺失、整体水平偏低、曲艺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凸显。遂宁曲艺创作人才不少,但曲种分布不均,发展情况各异,且存在演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后继无人的现状。比如荷叶、竹琴、雷棚评书等曲艺形式没有消费市场,面临传习困难。建议以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遂州书场”,让曲艺回归本真,给曲艺演员展示和演出的平台,给遂宁的市民提供曲艺文化消费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盘子《船山小吃》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两山环抱,两水相绕着的城市,余音袅袅、曲调悠扬的曲艺佳音,在这里扎根传承……未来,遂宁仍会坚持服务人民,引领风尚,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基层文艺人才,让曲艺文化在遂宁不断弘扬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车灯《花开又一年》

中国曲艺之乡·遂宁

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成渝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素有“东川巨邑”“文贤之邦”的美称。2012年7月,遂宁市获得正式批文,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至此,遂宁市再添一张城市新名片。遂宁市从东汉岩墓中发掘出打鼓说书俑,说明遂宁市曲艺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遂宁市有清音、扬琴、盘子、车灯、琵琶弹唱、连厢、花鼓、金钱板、荷叶、竹琴、评书、谐剧、方言相声、相书、善书、快板(刮打板、莲花闹、顺口溜、对口词、 三句半)等多种曲艺种类正在繁荣发展。2022年-2023年遂宁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中青年曲艺人才。

截至目前,我市各类群众曲艺组织已达百余个,参加曲艺活动的群众达三十多万人,遂宁城区的每个街道社区,以及百分之三十的农村都有群众曲艺队伍,基层曲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文/张麒君 来源:遂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