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展示淄博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中的成就,彰显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及在文明历史演进中的显著作用,本报推出“探访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特别策划,记者实地探访我市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展示淄博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前世和今生,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耿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探访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当你站在海拔800多米的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便能体会到那千年以来刚劲不息的“烈烈齐风”。

“这个关隘处在群山之间,平日里风就很大,更有‘无风大三级,有风吹破皮’说法。当地百姓称这里为‘风门’,这也是风门道关名字的由来。”6月10日,记者在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王予幻的陪同下来到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探寻这一文化遗存的现今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长城是有准确遗迹可考的线性文物保护遗迹,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堡垒之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是两千多年前齐鲁两国的分界线,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的说法。现如今,这段齐长城遗址位于博山区石门风景区内,是石门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也是全省范围内保存较好的齐长城遗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走的路,是今年‘五一’期间刚刚开通的,因为这条山路上转弯多,比较陡峭,汽车行驶在上面像‘拧螺丝’一样,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十八盘’。”王予幻介绍说,随着近年来长城文化的不断被重视,博山区以齐长城遗址为核心IP,打造了“一线七村”的文旅发展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线”指的是31公里长的齐长城风景廊道,“七村”包括石门村、夹山村、龙堂村等。这里自然、人文资源聚集,除了古老的文明遗迹齐长城,还有绝壁突兀而立的石门的山,有波平如镜的镇门天池,有孔子主持的“齐鲁会盟”之地夹谷台……这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成就了石门风景区超凡的魅力,也为齐长城遗址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着周边的游客纷至沓来。

上午10点,记者一行在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的保护碑前下车,便看到已经有不少游客相继来到这里参观。

“我是博山人,经常带朋友们来这里爬爬山,看看我们的齐长城。齐长城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每次来到这里,看到那么多人都来打卡齐长城遗址,我感到很骄傲。说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丢。”游客王女士一边帮朋友拍照,一边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女士的镜头中,天空湛蓝,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照片的中上部分,由石头干砌而成的齐长城遗址宛如一条游龙,横贯其中,并顺着陡峭的山势蜿蜒而去,就像我们的齐文化脉络,底蕴深厚、延绵不绝。

守护好我们的齐长城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从“守下来”到“活起来”,更值得现在的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如今的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古老意蕴犹存,同时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