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棚内的菇娘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种植菇娘果。左佳摄

□左佳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立企”“产业富企”方针,北大荒集团繁荣种畜场有限公司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以种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一区一品”“一场多品”产业格局,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篇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食用菌 铺就致富路

近日,走进北大荒集团繁荣种畜场大也食用菌合作社,菇棚内一朵朵白灰色的平菇菌肉厚实、菇香扑鼻,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平菇分拣、称重、搬运,按订单打包装车,销往吉林白城及我省林甸周边等地。

“食用菌栽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一个菌袋至少可以采摘4茬~5茬,批发价每公斤4元左右,去年秋冬季种植这8万段平菇总收益在45万元左右。”合作社社长张玉荣介绍。

“在这里工作不辛苦,而且时间灵活,一个月还能有近3000元收入,在家门口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从食用菌拌料、装袋、栽种菌棒到采摘、分拣等工序,合作社历时8年时间带动周边职工就业300余人次,为职工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

繁荣种畜场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食用菌占地少、产出多、收入高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优势,把食用菌打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职工收入新的增长点和高效循环农业的示范点,走出了一条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

棚室经济 种出好“钱景”

水稻插秧一结束,本应空空如也的水稻育秧大棚却依旧焕发着生机,每栋大棚里都绿意盎然。走进第一管理区刘青宝的菇娘果棚内,一棵棵刚移栽的秧苗长势良好。

今年是刘青宝种植菇娘果的第5个年头:“以前都是露天大地种植,亩产量约1000斤,今年在农场指导下,我二次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种植了7栋菇娘果,育秧大棚积温高、配套设施齐全,采摘期比露天种植延长20余天,亩产量预计达1200多斤,7月中旬左右上市,菇娘果平均价格7元一斤,7栋大棚纯收入能达4万元以上。”

“我们盘活闲置资源,积极引导种植户对育秧大棚进行二次利用,种植各种果蔬等经济作物。农场还不断积累各种作物在大棚二次利用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繁荣种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洪雨说。

农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种植户巧打农业生产时间差,从思想发动、典型带动、宣传引领入手,大力推行水稻大棚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复种的好处和优势,积极引导种植户将1250栋育秧大棚复种黄豆、西瓜、香瓜、白菜、食用菌、菇娘果等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肉羊养殖 增收致富“喜羊羊”

整洁干净的圈舍,膘肥体壮的牲畜,满脸喜悦的职工,生态宜居的环境……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富足的场景背后,是繁荣种畜场在实施“肉羊养殖带动增收”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也是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

走进第四管理区养殖户刘东伟的养殖场,只见一座座标准化羊舍整齐划一,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羊儿正在追逐跑跳,“咩咩”叫声此起彼伏,工人正打扫圈舍、准备草料。

“这几年肉羊发展形势比较好,我通过‘线上线下’售卖,一只羊可以卖到1000多元,年出栏700多只。农场还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比如贷款贴息政策、发放疫苗等,各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增强了我们养殖户的信心。”刘东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农场肉羊产业是广大职工种养结合、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截至目前,农场肉羊存栏6630只,肉羊养殖户数90户,其中存栏200只以上大户27户。

近年来,繁荣种畜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扩总量、优品种、增效益思路,有效推动肉羊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养殖型向科学饲养型发展,全力推进特色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