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博物馆开馆未满一月,我却已经参观多次了。对于这座特殊的“文化宝库”,每一次参观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尤其是这座博物馆展出的独有珍贵历史照片,更是以特殊的“魔力”在冥冥之中吸引我,并勾起我探究的兴致。馆中展出的照片有着较大的历史跨度,能够反映吉林市由“木城”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整个历史过程,一幅幅时空交错的画面既有让人自豪的场景,也不乏因特殊历史而平添的辛酸与不堪。

就在船厂博物馆的一壁之上,有一组五枚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珍贵影像,画面反映的是伪满初期江沿街竣工前后的情形。江沿街即今天的松江中路。史载九一八事变之前,吉林城滨江地带虽然是衙署、豪宅云集的“头等”区域,但临江道路还只是一条名为“顺江路”的土路,一些路段的环境,特别是江岸一侧实在难于恭维。在这组照片的一张上,就可见春季开江时,三道码头一带颇显杂乱、颓败的场景。

1933年6月,日伪当局为创造良好的“殖民侵略环境”,开始在吉林城大兴土木,其中就包括顺江路和江堤进行整治建设。这项工程历时两年零四个月,于1935年10月全部完工。新建江堤由混凝土灌注基础,外侧用石块砌筑,路面则为砂石路,另外道路北侧又加修了台阶,顺江路随即改名为江沿街。至此,新道路北侧天主教堂、松江第一楼、临江阁、民宅四合院与现代化的道路相映,使得这一线江景更为“明丽”。

在船厂博物馆中展示的这组照片中,既展现了天主教堂西侧的路面,还着重给予三道码头一带的道路、江堤以近景特写与远景展示。比较直观地反映了道路竣工之际,江沿街上的人文风貌。尤为珍贵的是原照片上留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使得这组照片堪为图文并茂的珍贵历史资料。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船厂博物馆近距离仔细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鸣谢船厂博物馆馆长苗韫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