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外的繁华,

不是我的繁华。

作者:洞见CC

一位读者在后台问我:

自己最近每天都被各种琐事、人际关系缠住,活得很累很迷茫,应当如何应对?

我告诉他,可以试试刘震云提出的“断舍离”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斩断我们和自己、和外物、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为人生减负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人生如行舟,负载太多走不快,还有倾覆之忧。

你若要活得简单松弛一点,就一定要学会扔掉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部分。

1

断念

央视主持人曾采访“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问他快乐的秘诀。

周老的回答很简单:凡事要想得开。

世事纷繁,执念丛生。

为一件事留存的不甘与怨恨越多,能伤害你的东西就越多。

伏尔泰曾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所以每走过一段路,就要学会停下来,将鞋里的沙倒掉。

否则,那些细碎的烦恼,每一步都会刺痛着你,让你步履维艰。

女星李婷宜就是因为没学会这一点,从而毁掉了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她曾被琼瑶选入剧组,扮演小燕子一角。

可当时由于档期问题抽不开身,她便婉拒了这次机会。

没想到,《还珠格格》开播后火遍大江南北,小燕子一角更是深入人心。

李婷宜得知后,为自己错过机遇而懊恼不已,耿耿于怀。

尽管当时她已颇有名气,可只要参加活动,她就会提起错过参演小燕子的事。

沉浸在遗憾里的她,拍戏时心不在焉,和别人聊天时也抱怨连连。

一开始,很多人还会理解她,劝她忘记过去,将重心放回到演技上。

可她却迟迟无法释怀。

渐渐地,没有剧组再愿意找她拍戏,她也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野。

哪怕过去了二十年,她依然会在直播时为这件事啜泣不已。

有句话说得很对:人生中80%的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

纠结得越多,束缚就越多;内耗得越狠,活着就越疲累。

生命中的很多痛苦,就来源于人那些堆积如山的妄念。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到一定年纪以后,学会断绝杂念妄想,专注于眼前的一切,我们才能将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2

舍物

听过一个“三七法则”: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
一间大房子,70%的空间都是闲置的;
屋子里的物品,70%都是不会再用的......

一个人生活下来,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很多人上了年纪以后,不仅喜欢买东西,还特别喜欢囤积旧物。

在他们眼里,不穿的衣服,不看的报纸,用过的塑料袋,都是家里不可或缺的物品。

他们把家里塞得满满当当,可与此同时,这些东西,也成了他们人生路上难以舍弃的沉重负担。

年近四旬的作家佐佐木典士,曾经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囤积物品的人。

他蜗居在东京的一个小房子里,房间里堆得到处都是东西,书、零食、衣服、洗浴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堆积如山的物品,占据了他房间里的绝大部分空间;

乱糟糟的屋子,也让他整个人都变得消极惫懒,每天一下班就只想窝在沙发上。

久而久之,他沦为了一个自己都讨厌的废柴。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的事业跟着一落千丈,女友也离他而去,经历这种种变故后,他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尝试的第一件事,就是丢东西。

乱七八糟的衣服,一时兴起购买的娱乐用品,落满灰尘的吉他和音响,闲下来时要读的进修教材……通通被他丢进了垃圾桶。

等到他把生活物品减至最少后,他没有为丢掉那些东西而心疼,反而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感。

此后,他开始在宽敞干净的房间里惬意地享受时光,阅读写作、提升自己。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逆袭成了公司的主编,还出版了畅销书《我决定简单生活》。

他在书里说到:并不是沉下心来才开始舍弃,而是舍弃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很多时候,人身边多余的物品愈多,人生愈难获得幸福。

因为过多的物品,只会让你精力分散,最终被欲望所累。

就像梭罗所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40岁以后,不必用物品去填满人生,该扔则扔,该舍则舍。

生命真正的丰盈,就在于不断地做减法。

当你的生活足够素简,你便能把精力空出来,去经营每一个不起眼的小日子,让人生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3

离人

在一档综艺中,孟非曾问李雪琴:你通讯录里有多少人?

李雪琴说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4600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李雪琴自己也很无奈,她说很多人跟她只是一面之缘,可她却不敢删。

原因是怕有人忽然联系她,到时面子上过不去。

已过不惑之年的孟非,却直接告诉李雪琴不必如此:

无论你有多大的岁数,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在意我们和我们在意的人。

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只会将你原本的世界搅得拥挤不堪。

离开无效的社交,才能把时间,花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敲门》一书中,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书里主人公是一位中年作家,很热衷于交朋友。

每次有人登门拜访,他都会迫不及待去开门,一边跑,还一边喊“来了来了”。

可每次来找他的人,要不就是请他帮忙写条幅送上级,要不就是让他去某个会堂捧场。

总而言之,来的都是一些求名求利之人,说的一律是为难他的事。

作家虽心里不情愿,但为了维护关系,每次也都一一照做了。

也因此,求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

在一次次敲门声中,作家逐渐失去了专心创作的时间,心里也变得越来越烦躁。

于是他决定远离这些人,闭门创作。

对于不请自来的人,哪怕他就在房间里,他也不会去开门招呼。

就这样,作家终于得以远离喧嚣,专心读书写作,一段时间后,他就创作出了更优秀的作品。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朋友越多越好,于是拼命拓展圈子,结识朋友。

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就会知道,低质量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正如钱钟书所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40岁以后,就不要再跟一些话不投机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你要做的,是把从这些人从你的圈子里清理出去。

只有你的圈子干净了,你才能回到安静之中,享受独处,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人说:

40岁之前,要玩命地做加法,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40岁以后,这种状态就要收敛起来了,要做一次减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生上半场,我们积累了太多繁杂;

到了下半场,就要学会给关系来一次断舍离。

就像林语堂所说的: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当你把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喜欢的人和事剔除后,你就会发现,最简单的日子里,就藏着你后半生最好的活法。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