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很多读者会困惑,我为何要学习与老年痴呆患者沟通?于我、于患者有何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龄化社会,未来的你,很大概率接触失智老人

中国痴呆症患病率与世界上大多国家地区相似。荟萃分析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痴呆症总体患病率为5.3%。60岁以上痴呆症患者约为1000-1100万人,其中60%为阿尔茨海默病。农村人群的患病率更高,65岁以上痴呆症在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分别为4.40%和6.05%。55岁后,年龄每增长5岁,痴呆症患病率就翻一倍。因此,预测中国未来有1500万痴呆症患者,加上前期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照顾一个患者需要1.5位劳动力,因此可能未来有5000万左右的人口会与认知障碍、痴呆症患者打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认知下降的他们聊天,有助改善症状

与老年痴呆患者保持经常的对话确实是有益的。譬如:

1. 减缓认知衰退:虽然对话不能治愈老年痴呆,但定期的社交互动可以刺激大脑活动,可能有助于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

2. 提升情绪: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可以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情绪状态。

3. 维护社交技能:通过对话,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减缓这些能力的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促进日常生活的参与:对话中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话题,鼓励患者参与决策过程,这有助于他们保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感。

对话有技巧,把握5个原则

聊天也不是瞎聊的,粗暴的聊天可能适得其反,譬如:

  1. 增加患者焦虑与困惑:如果对话内容复杂、难以理解,或者包含太多的新信息

  2. 情绪波动与行为问题:不恰当的交流方式,如声音过大、语气不耐烦或内容负面,可能引起患者情绪反应,如愤怒、恐惧或悲伤,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情绪爆发等。

  3. 加剧认知功能衰退:缺乏支持和鼓励的对话环境可能抑制患者参与交流的意愿,彻底转化为不与任何人沟通,减少大脑刺激,进而加速认知能力的下降。

  4. 损害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频繁的纠正、忽视或不尊重患者的感受可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无价值,进一步加速认知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尊重为先,平等对话

首要原则是充分尊重。与认知障碍长辈交流时,采用成人化的语言至关重要。尽管他们的记忆力和执行能力可能有所衰退,智力却依然保留。避免使用婴儿化词汇,如“吃饭饭”等,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轻视。维护他们的尊严,如同与任何成年家庭成员交谈一样,使用正式且尊重的语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耐心倾听,不打断对话

其次,保持耐心,避免随意打断。由于反应速度减慢,老人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理解信息、组织语言或回忆词汇。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表达,即使这意味着需要等待或适度重复信息。耐心倾听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维持对话流畅性的关键。

营造适宜环境,促进沟通

创造一个良好交流环境,注意光线和噪音控制,确保交流空间安静、明亮,以便视力和听力受限的长辈能更舒适地交流。考虑携带适合度数的老花镜,或选择在公园等宁静场所交谈,减少干扰,使对话更加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开场,渐入佳境

在对话开始时,选择简单易答的话题,如询问他们年轻时的趣事或观点,以此作为“热身”,逐步建立沟通的桥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背景,利用这些信息引导谈话,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回忆,还能增强交流的积极性。

此外,注意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也可以利用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触摸也是重要的沟通方式,其实很像与小朋友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称呼得当,体现尊重

恰当的称呼也是尊重的体现。依据长辈的职业背景或个人喜好,使用他们认可的称呼,比如“罗爷爷”,“张老师”、“李工程师”,这不仅让人感觉被重视,也促进了情感的联结。

总结而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长辈沟通时,关键在于保持尊重、耐心、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选择合适的开场话题以及恰当的称呼。这些小技巧不仅能够增进相互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掌握与老年人有效沟通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在未来的相处中更加从容不迫,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我们下期视频再见,愿每位朋友都能健康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们一起战胜痴呆症、老年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