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重创楚军主力,史称鄢郢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军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采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

号称百万大军的楚国兵败如山倒,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被焚毁,国都沦陷。

大批的楚国贵族退至城阳,被打的找不到北的楚顷襄王,向东北方溃逃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听起来,似乎只是战国时期诸国混战的一场战役。

然而就是在这场战役后,失去故土的屈大夫心痛无状,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

在中华第一个大王朝诞生的前夕,楚国贵族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投身明志,世上已经留下了他的思想与名篇,又因为他而诞生了一个新的节日——端午。

当时的屈原早已被楚国免去了官职,前后两次流放江南长达19年,按理说楚国战败对他的生活其实不会有太大影响。

加之屈原本人出色的能力,外可掌势联诸侯,内可写诗强家国,他完全可以另择明主,在楚国之外的任何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本没有必要自寻短见。

他自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又为什么要选择“投江”?

屈原的纵身一跃,又留给两千年后的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说起来屈原与“水”的交集,那确实不少,在流传后世的篇章中,屈原的出现仿佛总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

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屈原初被楚顷襄王革职放逐之时,曾游经沧浪水。

他披散头发,脸色憔悴,毫无生气。

有一个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屈原解释道,“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却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听完老者的话,依然坚持不改,认为“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宁可投入长流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屈原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却被排挤到如此地步,他的内心充满痛苦愤怒。

但奈何他只是孤身一忠臣,对当下的朝局无能为力——

楚怀王昏庸无能,不纳善见而听信谗言;权贵集团贪图享乐,追逐私利。

原本疆域辽阔、兵强马壮的楚国国力日渐衰落。

然而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却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把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给了昏庸无为的楚怀王;

把自己的清白忠义与深沉眷恋,付诸给这片混沌衰微的故土,

把自己高洁灵魂与热血报负,托付在这个即将实现天下一统的前进朝局中。

其实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

战乱频繁、七国争雄,名士辈出,百家争鸣。楚国凭借版图辽阔,人口众多的优势,占据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富饶之地,实力雄厚。

从齐桓公时期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楚国人一直是中原各国绕不开的拦路虎。

甚至一直到秦末,楚国都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而且楚国后裔项羽的确最终灭亡了秦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不是遇到了开挂的刘邦,项羽说不准真能一统天下。

屈原出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此时楚国已经有了700多年的历史,从外表看仍然强盛,“号曰万城之国”。

但实际上,国家内部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物价飞涨,赋税繁重,王公贵族仍然追求奢靡的生活,百姓怨声载道。

自幼长在楚国丹阳秭归的贵族之家。

屈原楚国贵族,他是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楚武王熊通之子暇因功被封于屈),和楚王一样,芈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三百多年来,屈家一直是楚国最显赫的王室宗族,世代担任莫敖,总览军政、外交以及教育大权,是楚王之下第一权重位。

少年时代的屈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为官后,更是展现出极高的才华,同时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不懈追求。

据《史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得楚怀王的重用,年仅23岁,就被任命为左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用今天的话说,屈原就是个全能复合型人才,他的使命不光是为屈家增光,更是为楚国振兴。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一个国家的繁荣兴衰,除了需要有能力的臣子,更和当政国君的品性密切相关。

屈原虽一腔报国热血,奈何碰上的国君却无法让他托付心胸——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驾崩,太子熊槐登台,为楚怀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怀王昏庸无能,一味沉湎享乐,追逐私利;权贵集团也跟着贪图享乐,楚国国力日渐衰落,特别是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我们熟知的伍子胥、范蠡、百里奚、魏冉、李斯等著名战国“大咖”,原本全部是楚国人,结果最后投奔了别国。

后世“惟楚有才”“楚才晋用”,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对比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已经非常强大,这种现状落在屈原眼里,已是刻不容缓需要整顿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向楚怀王提出变法的建议——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以仁政治国,奖励耕战,重视民本。

同时,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他把自己的这套政治理想称为“美政”,希望通过变法来实现自己心中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心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身边上官大夫靳尚、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

致力于实现“美政”理想的屈原,因小人馋毁屡屡遇上挫折,被排挤出了权利中心。

楚王轻信谗言,不再信任他,改任屈原为三闾大夫,几度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失去屈原辅佐的楚怀王,在接下来的国际政治中,昏招迭出,接连受挫。

后因楚怀王意欲亲到秦国议和,屈原主动入宫谏言,“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结果被昏庸的国君再度贬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昏庸的楚王,屈原毫无办法。

君主专制时代,他的理想与楚国、楚王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楚王已经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想在楚国实现理想已不可能了。

他整日哀叹国家的命运,为楚国的未来担忧,日夜思念楚国的国都郢都,心中充满了忧虑。

随后国都沦陷,屈原万念俱灰,一生的理想全部破灭,在极度的绝望中,他一步步走向汨罗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屈原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流放之中。

他眼看着曾经强大的楚国被秦国任意欺凌,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在流放期间,屈原经常与百姓生活在一起,亲眼目睹了百姓的困苦:

他们的土地被秦国夺走,辛苦一年却仍然受冻挨饿,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死了也无钱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流放的郁闷,人生的诗意以及真切热烈的家国之情由笔端流出,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与此同时,历史的洪流也在前行,秦国经过改革后的先进政体愈发完善,秦一统六国成为大势所趋,仅凭屈原一人爱顾楚国之心,无论如何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面对个人理想与时代国情之间无法调节的矛盾,自己高洁的灵魂不愿“淈其泥而扬其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屈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是一位坚守儒家传统的思想家,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现实,从未希图逃避现实,更不肯在“兰艾杂糅”中亏损了清白崇高的本质。

他没有办法放弃自己坚持了一生的干净和美好,他做不到与浑浊的世事随波逐流,他没办法改变楚国的现状,但他也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信仰。

楚国终将败亡,屈原也终会随之走向汨罗江。

综合来看,屈原人生悲剧是必然的。秦国先进的政体使秦一统六国成为大势所趋,楚国的腐朽落后决定他最终走向衰微。

他以自沉湘江,表现出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忠直清廉的高尚情操,他的人格与作品同归不朽,永耀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