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今年已经57岁的梁实,参加了第28次高考,从1983年起第一次参加高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
他说:“没上过大学的人是残废。”
梁实,被称为“高考钉子户”,1967年出生于四川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高家公社。
父母都是教师,他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都没有上过大学。虽然他的成绩不算好,但他上大学的愿望很强烈,决心拼搏一把,考上大学,圆全家一个大学梦。
让梁实对大学念念不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他认为大学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2、在90年代,大学生是实打实的香饽饽。
在1992年因为年龄限制,梁实不能再参加高考。他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成人教育学院。
但他没有去读书,他认为只有参加普通高考,考上的重点大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学。我想,这也是他执着于报考川大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给自己向上川大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时隔9年,梁实那颗为了高考而燃烧的执念,从未被熄灭。
今年,2024年6月7日,他第28次走进高考考场,目标再次锁定川大。高考结束后,他说:“感觉情况不妙,落榜历史可能重演,自己明年较大可能不再参加高考”。
对于梁实“高考钉子户”的行为,网友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勇敢面对周围的异样,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大年龄还在努力,是激励我们自己努力的榜样。
也有人说:他是在博眼球,浪费国家资源,那么大年龄了,读完大学又能怎样?
我说:生活实苦!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努力追求,这是目标感带来的幸福。
那么,年近耳顺之年的他,何以会如此执着于高考?我从心理学角度,给出几点解释: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能否认,在90年代,大学生那是“真金白银”般的硬通货,如果还是名牌大学,说是横着走也不为过。
2、家庭的期待
梁实的父母都是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必然会比普通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大学生成为了他的动力之一。
3、自我实现预言
由某种心理结构(图式)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即: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在刚开始,只是一个预言,但是由于个体预期这个预言一定会实现,所以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
例如:罗森塔尔的实验,从表面上来看,是预测的准确,实际上罗森塔尔只是撒了一个谎。正是因为预言引发了教师、校长的心理变化,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变化,从而使这个预言成真。
梁实,也是在自我实现预言中执着于高考。
4、良好的物质生活引发精神需求
与梁实坎坷的求学之路相比,做生意可谓是风生水起。据说,在90年代中期,一年就赚到了百万。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获得了基本的安全、物质满足后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梁实,不图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让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5、完美主义情结
这一点从他那句:没上过大学的人是残废,就可以得知。对于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情结,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期望,对于大学生的“高看一眼”;另一方面来自于父母的期望。
当这些期望内化为自己人生目标时,所谓的坚持,有时也是自己的人生动力,或者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无论是哪种原因,他的行为没有对他人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以自己50多岁的“高龄”在高考场上奋战,这无疑是对年轻学子的激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执念,往往来自于自己未曾被满足的部分。
例如:上班族报复性熬夜,即使告诉自己要早睡,也忍不住多刷一会儿手机;长大后报复性吃零食、喝饮料,明明摘掉零食吃多了影响身体,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吃的行为。
那些深入我们潜意识的执念,往往难以被发现,已经成为了大脑自动化运转的一部分。
种种执念,或有益,或有害,都是从小就被种下了种子。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一个不温不火,温度刚刚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每天懂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