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结束,盛夏来临。准大学生们纷纷热衷于暑期兼职的热潮,通过兼职积累社会经验、赚取生活费或是丰富个人阅历。然而其中却隐藏着不少风险,可能严重损害学生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涉嫌犯罪。因此,提高警觉,学习如何辨识并避免这些潜在的骗局,成为每个寻求暑期兼职机会的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期为大家带来暑期兼职防骗指南,帮助准大学生们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免受欺诈之害。

一、常见诈骗类型及手段

1、传销陷阱

情景:犯罪分子可能通过传销发展下线,要求缴费或购买商品以获取加入资格,牟取非法利益。传销活动常具有亲友推荐、轻松赚大钱为诱饵,地点偏僻且频繁更换,业务内容含糊不清等特点。

防范建议:了解传销特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圈套;一旦误入,以保护自身安全为最重要前提;伺机寻找机会逃脱,确保安全后立即报警。

2、黑中介陷阱

情景:非法中介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变相收费,包括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等,以伪造资质骗取学生信息,提供的岗位信息往往不实或与需求不符。

防范建议:选择正规中介机构,找工作前先核实其资质和经营范围;签订协议时,注意书面合同内容,不轻信口头承诺;应聘不应涉及任何费用,对先交费的要求保持警惕,合理拒绝。

3、刷单诈骗陷阱

情景:犯罪分子以高薪兼职、轻松赚钱为诱饵进行诈骗,门槛低,薪酬看似丰厚。实则以小单小利骗取信任后,诱使学生支付大额钱款甚至网贷,再以项目未完成,或者不能提现为由卷款跑路。

防范建议:不要轻信轻松赚钱的职位;不泄露敏感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

4、培训贷陷阱

情景:犯罪分子以高薪就业为诱饵,欺骗学生称需要“先培训,再就业”,从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贷款支付“天价”培训费,但培训后,难以兑现就业承诺,甚至缴费后只安排学生等通知。

防范建议:增强辨别能力,核实机构合法性;对于签署贷款协议等行为保持警惕;及时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报案。

5、试用期陷阱

情景: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采取不当手段来降低用人成本或规避法律责任,比如说超期试用、低薪试用、无理由解聘,或者不签订书面合同等等。

防范建议:所有工作条件和待遇都应以书面形式明确,并在劳动合同中体现。书面合同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避免仅凭口头承诺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6、证件使用陷阱

情景:犯罪分子可能会以需要身份证件作为工作证明为由,欺骗学生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交给他人使用,从而利用他们的身份信息从事诈骗活动,或将其非法买卖。

防范建议:不提供证件原件,仅出示或提供复印件,并注明用途;手机号、银行卡等物品绝对不可以出租出借以获取利润。

7、“零成本”陷阱

情景:不法分子可能以“方便上手”“来了就能做”等条件引诱涉世未深的学生,声称工作简单轻松,但实际上可能涉及电话诈骗等违法活动。或者以“零成本”为借口,声称可以免费教会学生视频剪辑,实则贩卖虚假资料骗取课费。

防范建议:找工作或学习新技能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声称可以免费教授技能的课程,了解行业内的一般收费标准,做决定前,可以咨询师长,获取他们的意见。

我所律师就曾经办过一起因暑期兼职上当受骗,最终险些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案例。他们常常利用受害者急于求成的心理,设置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作为诱饵,逐步引导受害者进入圈套。

因此,在面对所谓的“机遇”时,我们更应保持警惕,避免陷入类似的骗局。

二、 如何保护自己

在筛选兼职时,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或者直接与雇主联系,多方确认企业是否合法合规,核实招聘信息的来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要求预先支付高额费用或提供敏感个人信息的工作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工作条件或待遇与初次沟通时有显著差异,或者可能面临危险,应当及时停止交流,并寻求机会离开。

最后,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倘若真的遭遇兼职诈骗,首先应保留好所有与诈骗有关的证据,包括通讯记录、转账凭证等;然后可以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寻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