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11日电 题:盐碱地变“丰收田”——山东茌平夏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麦浪滚滚闪金光,机声隆隆传四方。近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后店西村,众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成兵难掩好心情:“今年大丰收了!看来这么种没错,我等着再多包几百亩地。”
  韩屯镇位于黄河第二大、山东最大的灌区位山灌区,全镇8万亩耕地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过去,地里常见作物缺苗、减产,不少庄稼汉受困于土地,种植积极性差,收入低。
  今年47岁的尹成兵几年前还是麦收经纪人,他来到韩屯镇本想收麦子挣钱,却先收到了乡亲倒的“苦水”。他说:“有人忙活一年亩产只有500来斤,有的地直接撂荒,我看着心疼。”2021年,他包下230多亩地,尝试和几个村民一起理顺土地“脾气”,重新种下希望。
  与此同时,韩屯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83万亩,新建泵站8座、机灌站64座、出水口1207个,铺设灌溉管道6.4万米,建立“旱能浇、涝能排”的水网体系,既能引入黄河水压碱改良盐碱地,又能将盐碱水排走,创造了全新的农田水利格局;区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农民培训,推广适应性广、易于栽培和形成高产的小麦品种“济麦22”“山农16”等。“今年好的地块亩产1300斤,估计今年挣10多万元钱没问题。”尹成兵说。
  在韩屯镇张营村,金银花挂满枝头,村民穿梭田间熟练地采摘。正值盛花期,这80亩金银花田带动了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今年68岁的张营村村民马素英说:“趁凉快,早上五点就来摘。说说笑笑干着活,一天能挣100来元钱。”
  为了唤醒“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当地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扶持发展金银花、玄参等对盐碱地有一定适应能力的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股股长刘云介绍,近年来,茌平区组织农业、水利等方面专家,对全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良种选育、科学管护和“改地”“改水”“改种”等系统工程,万余亩重度盐碱地“破碱重生”,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提高到近1000斤,全区高肥水耕地面积净增18.5万亩。
  这是山东将“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各地正积极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此外,山东将进一步推动耐盐碱作物育种资源整合,加快耐盐碱作物品种试验审定、登记、认定,加强耐盐碱作物品种推广应用。其中,争取今年遴选2个至3个耐盐碱小麦品种实施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试验示范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30个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