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讯 日前,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圆满落幕。6月5日-8日的四日间,碳博会从“衣、食、住、行、用”五大维度,让参观者探索低碳生活的无限可能。

本此碳博会上开展了不同领域的话题研究,为深入探讨,凤凰网风财讯邀约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所所长、副总建筑师黄献明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凰网:建筑领域作为降碳的重点行业,其碳达峰的现状和前景如何?

黄献明:

传统建筑主要是作为能源的消费端存在的,无论是建材的生产还是建筑的建造、使用乃至拆除的全寿命期,都需要消耗能源,因此建筑的碳减排、碳中和与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的双碳进程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呈现一定滞后性。

但这不意味着建筑行业只能消极等待,正因为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用能排碳的主要场所,也就决定了建筑行业在全社会碳减排中发挥特殊作用。

比如如江亿院士所说,把建筑变为能源电力产消者,可能成为加快能源电力系统实现低碳化目标的关键因素。

又比如大家逐渐发现人们的用能行为和习惯,而非技术设备系统,是影响建筑碳排放的决定性因子,而建筑在引导人们实现生活、生产方式的低碳化方面,具有比其他行业更大的优势。

因此,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碳达峰进程将取决于我们对建筑的重新定位。

从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我们看到了像新能源的建筑一体化应用、柔性用能、碳汇建材等概念得到行业越来越多关注,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前景可期。

当然这个方面发展非常快,大家都在探索,很难说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我们觉得双碳战略的提出,将很大程度上改变节能减排的传统思维,深刻认识能碳差异,有意识聚焦“开源”而非“节流”,应该是下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

凤凰网:当前国内建筑的低碳程度如何?ESG本土化会否推动建筑“绿化”提升?

黄献明:

随着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和双碳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将从过去从强调量的增长到未来强调质的提升转变。

在这一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从管理部门到行业从业人员,再到普通老百姓,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理解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并继而带动技术的全面升级和环境的全面改善。

ESG作为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阵地,其逐步的本土化一定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的绿色低碳水平。

首先,ESG将有助于强化绿色程度的量化水平,从而间接推动提升绿色技术应用的精细化水平;其次ESG将通过强化行业横向比较,促进行业绿色化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第三ESG将改变传统的“要我干”思维模式,通过建立自身发展坐标,引导企业自主建立绿色发展目标,从而具体更好的发展积极性,也就更好推动作为企业产品的“建筑”实现更好的绿色低碳效果。

凤凰网:“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会产生哪些创新性影响?

黄献明:

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低碳建筑,未来都将更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往往被人们称为钢筋混凝土森林,叠加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城市生活与宜居环境似乎存在天然鸿沟。

“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的提出,正是以满足老百姓亲自然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从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降低城市热岛强度、提升人居环境健康品质等多个方面,尝试通过强化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程度,响应老百姓对城市宜居问题的关注。

对于建筑使用者而言,它的直接感受最为明显,不仅可以实现开门见绿的理想,同时因为更高的绿容量,会显著改善住区的微气候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立体生态创新建筑”将带动从空间设计到结构体系、建材供给、暖通空调系统、智慧家居等设计、建造、运维的全方位工作模式升级。

对于城市而言,因为立体生态建筑的更多植入,将有效提高城市的气候韧性。

凤凰网:企业发展绿色的同时应该平衡成本和效益?

黄献明:

创新是需要长期和持续的投入,确实很难短期看到直接效益。

我们院在兼顾创新成本的长期性和效益需求的短期性方面,主要经验是首先依托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强化和师生团队的合作,将设计院的社会实践机会与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设计院在创新方面的先天优势。

其次会围绕中央及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基于我们自身的研究能力,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和行业决策提供支持,发挥社会效益。

第三蒋基于创新研发所累积的技术成果和专利,在高效解决常规设计业务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同时,为投资方带来增值效益,从而取得设计溢价。简言之,我们是希望通过长期的创新投入,增加设计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实现长期的成本效益平衡。

凤凰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助力绿色低碳有何优势?

黄献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建筑行业中的设计、咨询和研究机构,主要工作内容覆盖了从城市功能定位、交通系统规划、片区风格塑造到建筑空间组织、建筑技术整合、景观环境美化等空间环境建设的各个层面,因此在双碳战略实施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促进低碳行业与技术在建筑上的有机整合问题,比如气候积极建筑理念的实施、新能源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柔性用能系统的整合、个性化健康环境的营造、绿色生活教育和引导等。

因为我们院背靠着清华大学,不仅与建筑学院,同时和土水学院、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碳中和研究院、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低碳能源实验室等校内机构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光储直柔、低碳结构、新能源建筑应用、车网融合等碳中和建筑领域可能用到的新技术,可以保持高度同频,在日益强调行业整合、技术耦合的碳达峰实践中,有着其他设计企业没有的独特优势。

2023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德国能源署成立了中德“碳中和”联合研究设计中心。

成立该中心以来,我们先后在深圳生态智谷产业园、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五粮液门户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等项目中,尝试与德方在碳中和城市与建筑设计专项,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不错效果并获得各方肯定。

因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城市与建筑的碳中和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无论是理论体系搭建还是技术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德国能源署早在10年前就主导建成的欧瑞府能源科技园,是世界上最早靠市场化力量实现零碳目标的实践,尽管因为国情差异,其经验无法直接复刻,但他们在微电网、低碳建筑、多形式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对于探索和构建适应中国不同地区特点和需求的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