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6月,刘备感觉自己大限已到,于是开始安排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在官方的安排上,主要布置了两手,一是让诸葛亮掌管内政,一是让李严主抓军事,这种让底下人相互制约的人事安排,是非常合理的,除此之外,刘备还安排了阿斗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刘备在对阿斗的安排上,除了有官方的安排之外,还有一个看似寻常,但另藏玄机的安排:

(待我死后,儿子你)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一般人看到这里,可能看不出什么名堂,因为当爹的临终前,要求儿子多读书学习,其实是个很正常的事。

但是,当时有一些细节却很有意思。

《汉书》这本书并不是汉朝官方出版的通史,它只是一本主要记载东汉历史的私人历史著作,虽然《汉书》最后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它的历史地位也很高,但是它并不是当时最“好”的大汉国史。

当时最具权威性,且基本包含了东、西两汉历史的史书,已经初具雏形,它的名字叫《东观汉记》,刘备的老师卢植,就是这本书的参与者之一。

即使当时这本书没有流传开来,但是当时应该也已经存在了一些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所包含的内容,应该也要比几乎只包含了西汉历史的《汉书》,在内容上会更完整。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早就在培养自己这个能力不突出的儿子了。

公元221年,刘备在决定让阿斗当继承人以后,曾让他拜了一个叫伊籍的老师,学习《左传》,还让诸葛亮为他搜罗了一些法家的书籍,作为日后治国的学习资料,刘备还曾让阿斗学习过军事方面的内容。

那么既然阿斗之前的学习计划,刘备早就安排完了,为何在刘备临终之前,他又会改变自己的计划呢?

阿斗在被立为继承人时,刘备还“身强力壮”,他自认为自己还能活长时间,所以给刘阿斗布置的学习计划,都是在他本人看护之下可执行的,而此阶段的阿斗,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为日后接班做准备。

但是到了刘备临终时,这个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刘备当时马上就要挂,没法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了,刘阿斗日后原则上只能靠自己,以及刘备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

于是刘阿斗当时的学习计划就要发生改变了,你已经没时间学习实物,然后在等着你爹你步步保护你长大了,你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治理国家,而是如何和辅政大臣们处理好关系!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诸葛亮那是能让刘备差点“禅位”的人,人家后来更是拿命来报答刘备的大忠臣,你这么推测合适吗?

就诸葛亮事实上的经历来看,他的忠心简直日月可鉴,称他为忠臣的楷模,都一点不为过,但是诸葛亮的行为有没有瑕疵呢?

刘备当年的遗命,是让诸葛亮管理内政,对外的军事,他则另安排了李严,但是后来呢,诸葛亮一步步的掌握了军权,成为蜀汉实际上的第一人,当然,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北伐。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诸葛亮的这个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违背了刘备的遗命令,以及伤害了阿斗的权益的(阿斗后来想弄个姑娘,结果诸葛亮的人给驳回了,这件事的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要大的多)。

而这种瑕疵的出现,是很容易造成重大后果的,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或者只长命百岁,后继有人,你说那种微小的可能,会不会出现呢?

那刘备作为一代雄主,他会不会有这种担忧呢,熟悉《汉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本书讲的可不光是老刘家光鲜的一面,人家也写了西汉权臣霍光,是如何废立大汉皇帝,以及汉宣帝如何隐忍,最终拿回自家权力的。

刘备在让阿斗看《汉书》时,还曾告诫阿斗,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解读为,儿啊,你做事一定要谨小慎微。

刘备除了推荐《汉书》之外,给阿斗推荐的第二本书叫《礼记》,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而不是刘备之前要求阿斗读的法家经典。

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是从各个方面论述儒家的各种思想,而儒家各种思想的精华,其实就是让统治者从思想道德上约束管理臣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对于当时的阿斗,也是一本能安身立命的参考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临终之言,更是发自肺腑,所以刘备当年对阿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是无的放矢。

刘备临终前推荐的书,虽然不会让阿斗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上,比学习之前推荐的法家的书更有进益,但是却能保他儿子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