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有能力,有智慧的君子,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没能力,也没有智慧的庸人,基本很少人来帮助他。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就连亲戚朋友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身边人都会顺从他。

不论好坏,只要对我们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仅是能力的大小,还有贵人的多寡。

遇到的贵人多了,人生的前途就顺了。遇到的贵人少了,人生的前途就曲折了。问题是,前者偏少,而后者偏多。

遇不到贵人,是因为你缺乏这几种优势,大概率很难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缺乏别人需要的“价值”。

贵人之间的相遇,本质就是利益、价值的互换。你有别人需要的价值,别人就帮助你。你没有别人需要的价值,别人就远离你。

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没有选择曹操?

首先,刘备三顾茅庐,是看中了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价值。有了诸葛亮,刘备才能起飞,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曹操阵营的谋士已经饱和了,哪怕诸葛亮加入其中,也无法得到重用。唯有刘备阵营缺乏谋士,只要加入其中,必然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相互成就”。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都是有目的和追求的。你有你的价值,我有我的利益,大家各取所需,自然可以实现“双赢”。

可如果我们自身缺乏别人所需要的利益和价值,那就注定,遇到贵人的几率将大大降低,甚至没有遇到贵人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缺乏看人识人的“眼光”。

韩愈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意思是,千里马到处都有,可就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所以,哪怕有好马,都被庸人给糟蹋了,最终在马槽中老死,无限悲凉。

要找到贵人,就需要我们成为“伯乐”,具备一定的看人识人的能力。所谓“慧眼识英才”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历史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问萧何,有那么多的逃兵,你不去追,为什么非要去追一个叫韩信的逃兵呢?

萧何回答,因为这个叫韩信的人,可以帮你平定天下。就是因为有萧何的举荐,所以韩信才有成为大将军的资格。

一个人的“眼光”如何,不仅决定了他的前路,还决定了他能否遇到贵人。懂得看人识人的人,基本上,都混得如鱼得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缺乏可挖掘的“潜力”。

如果你是投资者,那你会投资什么样的人和项目?毫无疑问,就是“潜力股”。投资潜力股,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收获到满满的回报。

历史上最高明的投资人,当属战国末期的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在赵国,遇到了秦国的质子嬴异人。嬴异人,可是秦昭襄王的孙子。

吕不韦认为,如今此人特别落魄,只要我帮助他回到秦国,甚至继承王位,那自己肯定可以封侯拜相,权倾天下。

于是乎,吕不韦将身边的美人赵姬,送给了嬴异人,还耗尽家财,帮助嬴异人回国。没多久,嬴异人上位,吕不韦就成为了秦国的相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什么吕不韦要帮助嬴异人?不是因为吕不韦好心,而是因为嬴异人有潜力。而他的潜力,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利益。

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有好处的事儿,才会去做。所以说,尽量提升自己的潜力,才有“待价而沽”,被人重视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缺乏相近的“三观”。

所谓“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三观的不合。

商朝末年,姜子牙三进三出殷商,可还是得不到纣王的重用。为什么?因为纣王的理念,跟姜子牙的理念不一样。

姜子牙远走西岐,发现西伯侯姬昌的理念跟自己的理念差不多,就来了一招“放长线钓大鱼”,还真把姬昌给钓来了。

这两老头聊了一会,就跟遇到了知己一样。姬昌觉得,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帮助自己成事儿。而姜子牙觉得,西伯侯比纣王好多了,自己总算遇到明主了。

这所谓的“感觉”,就是“三观”带来的。你跟他一见如故,说明你跟他三观相似。你对他一厌恶,说明你跟他三观不相似。

贵人所帮助的,都是跟自己磁场、三观差不多的人。至于能不能遇到贵人,那就是几率的问题了,无法强求。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