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850篇原创

这几天,有一份5月“部分”中国乘用车销量数据,在悄然流传。圆方去简单核对了几个诸如“日产”,“比亚迪”数据,应该说这个榜单不够全面(比如缺乏德系车,韩系车)但感觉大体上符合市场的体感和预期。

可以看到比亚迪,奇瑞,吉利三家在本身销量就领先的的情况下,依然在放量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部分合资品牌的“全面溃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风日产下降2.8%,广汽丰田下降17%,广汽本田下降41.3%,上汽通用下降58.3%……下降幅度,真可谓是惨不忍睹……

而且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与秦L DM-i、海豹06 DM-i的发布是在5月底(参见中国新能源给钱学森回信),理论上对于上面这四家的正面冲击还没有到。而想来,随着6月份比亚迪的在B级车领域的“大杀四方”,这个数据变化还会更剧烈。

与这个“销量表”共同引起关注的,还有最近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CACS2024)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一番话:
内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缴税、创造就业机会。但如今,裁员的情况如何?广汽集团也不得不裁员不少。这样下去,对社会和国家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曾庆洪董事长并不是汽车行业的新兵,早在2005年曾庆洪就已经担任了广汽集团总经理,2016年升任广汽集团董事长。而那个时候,正是日系车在国内攻城略地,加价都买不到车的时候。

而今天,广汽丰田和本田的销量的溃败,以及曾董这个“不要内卷”的表态,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中国汽车品牌崛起,会导致中国汽车产业薪酬下降?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种声音似乎很有市场:

大体意思是,在汽车产业,即便中国品牌“卷”赢了外资品牌,也是靠的低工资,而外资品牌被“击败了”,外资品牌的那些“高工资”岗位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是中国品牌的“低工资”岗位。所以,在汽车产业,中国品牌的崛起,最终反而降低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薪酬”水平。

这段话乍一听好像有些个意思,仿佛是说,在汽车这个十万亿大市场,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当然不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汽车产业,汽车品牌的崛起,靠的从来就不是“低工资”。

将中国汽车品牌的今天取得的成绩简单归因于“低工资”是极度偏见的。或者再进一步说说,任何国家的汽车产业,汽车品牌的崛起,靠的也不是“低工资”。

作为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涉及多个方面,企业内部的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策略、供应链管理、品牌影响力等。外部的包括技术变革趋势,国家发展战略,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国际关系等等。

低劳动力成本可能是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比如美国汽车产业超过欧洲,日本汽车产业超过美国,在赶超的那个阶段,当地的“产业的薪酬”相对是偏低的。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工资低就能够产业崛起,那么非洲才应该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地区。

其次,取代外资“高工资”岗位的,不一定是国内“低工资”岗位。

虽然外资品牌的撤离可能导致一些“高工资”岗位的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取代它们的中国品牌岗位就一定是“低工资”的。

事实上,外资很长时间在中国所提供的“高工资”岗位,大多是一些“品牌”“销售”,这样的岗位,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这些岗位,企业高管这样的岗位,大多都是留在自己国家的。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工资”岗位。

而在过去,因为中国品牌不行,所以根本没有足够资本能够投入到“研发”,也雇佣不起这么多理工科“大学生”,而没有研发,产品竞争力就不行,所以被外资品牌距离越拉越大。

但是,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品牌汽车公司就可以雇佣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让他们真正从事研发这些高附加值工作。比如比亚迪,其在2023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中,总人数将达到3.18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的整体占比高达61.3%。这意味着,比亚迪将会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在这3万多名应届生中,有80.8%的人员将会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三万多人,可能比过去这些年,所有外资车企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加起来都要多。

最后,很多“高工资”岗位的消失,背后是社会整体“成本”的下降。

外资本国的的这些“高工资”岗位是怎么维系的呢?是靠着“技术垄断”在其他国家赚取“超额利润”来保证的。比如当年的通讯行业的“交换机”。

2000年初的时候,一个型号的交换机卖20万一个,到05年还要卖到10万一个,但是要注意,这里卖的不是什么新技术新产品,而是十几年前就研发出来的,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交换机中间有个“导流板”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从05年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交换机的价格就开始跳水,从10万到5万到3万到1万,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使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当然,在外资打不过退出的时候,中国的确有很多“高薪酬”岗位消失了,但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的电话资费,也下来了。如果中国始终没有自己的“中国品牌”,那么大概率,中国现在普通老百姓在电话费贵一倍的情况下,还享受着“3G”的服务呢……

这个过程像不像中国汽车行业现在的状态?
1983年,中国引进了桑塔纳汽车,这辆车因其特殊的定价和供不应求的情况成为了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焦点。原定价为8万元,但中国方面定价为16万元,其中经销商又加价3至4万元,使得最终售价达到差不多20万元左右。即使价格昂贵,桑塔纳仍然成为一款抢手的车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神车”。

要知道,这可是1983年的20万元。中间的这个“高额”利润部分,当然可以养活许多“高薪酬”的岗位,但是其背后的代价,到底是谁支付的呢?

最后的最后,想再说一下:

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是随着国家的整体现代化,工业化水平而提升的。

30年前,泰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泰国普通百姓的工资可能是中国百姓工资的10倍还要多。在当年,泰国的一名普通外资品牌的汽车销售人员在中国,大概都是“富豪级别”的,如果来中国旅游或者工作,想来是比较有优越感的。

而在今天,泰国的人均GDP只有中国的一半,而中国普通老百姓,哪怕是外卖小哥,稍稍努努力,也能去泰国旅游,而且去玩多少都会带有一点俯视的优越感。这背后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而今天,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纷纷去到泰国,当地也会有很多人靠“中国品牌汽车”赚到盆满钵满,想来也能给当地带来不少“高薪酬”的岗位。那大家想一想,从长期看,这种变化的趋势,到底有利于谁呢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2024年3月20日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