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1952年,地点北京,刚刚调回北京的周希汉将军一家正在饭桌上“大快朵颐”,可谁知,饭才刚刚吃到一半,作为勤务兵的丁宝林同志却闯了进来,看着面前的饭菜,他的心里那叫一个震惊,犹豫再三之后,他亦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将军,你们这么吃可不行啊!”

闻言,周希汉先是一愣,随即这才一脸“无所谓”的表示,自己的用餐标准一没有违规、二没有超标,国家都管不着,就更加不劳烦丁宝林操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听此言,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位开国中将一定是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由于太过“奢靡”这才惊呆了勤务兵,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丁宝林之所以感到不妥,非但不是因为周希汉一家吃的太好,反倒是因为他们吃的太差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身为开国中将周希汉的伙食标准到底如何,他与丁宝林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家务事的丁宝林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说起,彼时的云南刚刚获得解放,而周希汉将军正是在这一时期临危受命,投入了驻扎、整治滇南地区的工作当中。

至于为何说是临危受命,原因也再简单不过,一来,云南的情况不同其他省份,不单解放的时间晚、我党在当地的群众基础较差,这里错综复杂的少数民族关系也令党和政府颇为头疼,二来,周希汉作为一员悍将,带兵打仗是一流不假,可一没文化,二没有统筹规划的组织领导能力,让他来处理复杂的滇南事务无异于“张飞绣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由于人手不足,为了不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周希汉也只好硬着头皮冲了上去,当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亦是忙得焦头烂额,没日没夜的处理政务、走访民情不说,还要经常去到军营巡视,管理公事都尚且忙不过来,就更别提关照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了。

因此,为了“稳住后方”以便周希汉将军能够专心致志的处理工作,组织上便特地为他安排了一名勤务兵,也就是开头时提到的那位名叫丁宝林的小同志。

起初的时候,因为上级没有交代清楚任务,丁宝林还以为自己要当得是将军的警卫员呢,可谁知,当他见到周希汉本尊后,对方的一句话却直接让他愣在了原地,只见周希汉连头都没抬一下,一边审批文件一边交代了丁宝林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只一点,那就是处理好周家老小的家务事!

闻言,丁宝林的心里说不委屈是假的,他虽然年轻却也有着一腔热血,身为七尺男儿的他自然想着上阵杀敌,就算没仗可打,保护首长安全也不失为一项重担,如今却让他去当什么勤务兵,让他处理鸡毛蒜皮的家务事,这让丁宝林如何能够服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的沉默很快也引起了周希汉的注意,阅人无数的周将军立刻就猜到了这个小同志的心思,因此,为了安抚对方的心情,只见他话锋一转随即解释起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大体意思很简单,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了,身在军营之中的他们没有什么危险,但由于工作性质,自己无法照顾到家庭,家里不安稳工作就不顺心,所以如果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家务事,同样算是大功一件!

一听这话,丁宝林这才终于点了点头并投身到了一系列的勤务工作之中,起初的时候,他本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自己无非就是砍砍柴、挑挑水、传传话,根本没有什么难度,可当他真的开始工作后,一连串的麻烦事却接连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务工作同样艰巨

伴随着云南的解放,周希汉亦是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滇南地区的防务、政治工作,为了将面前满目疮痍、百废俱兴的城市建设好,原本只会舞刀弄枪的他忙得是不可开交,所幸就在这时,当地政府将一位名叫丁宝林的勤务兵分给了他,这才解决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接上文,来到周家后,丁宝林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管理好周希汉的收入、支出,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他来说无疑是难于登天,在一开始的时候,那些密密麻麻的账目也让他没少出错,不过所幸,在永不服输的精神下,丁宝林终究还是没有辜负周希汉的期望,数年过去都没再算错过一个数字。

这样的表现让周希汉将军很是满意,他与这个勤务兵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以至于就在组织上将他调回北京工作时,他还特地向上级申请,将丁宝林也跟着带了回去。

来到北京后,由于职位和军衔的提升,周希汉将军的待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工资、补贴都比原来多了不少,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伴随着他待遇的提高,丁宝林却是愈发苦恼,原因很简单,本以为终于可以不再扣扣搜搜的他居然惊讶的发现,怎么工资高了,家里的钱却越来越不够花了呢?

经过一番计算后,丁宝林也总算是找出了问题所在,只一点,那就是香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周希汉将军和大多数战友一样,都是嗜烟如命,这也难怪,毕竟当初的战场局势那般凶险,若是没有香烟他们该如何缓解压力并时刻保持镇定呢?

因此,以毛主席为首,几乎所有参与指挥的将领、首长都是烟龄超过几十年的“老烟枪”,这习惯也被他们一直保留到了和平时期,就拿周希汉将军举例,他每个月都要至少抽四条烟,也就是四十盒。

当然,以一名中将的工资补贴,这个数量他还是负担得起的,可问题是,烟这种东西基本上都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周希汉不单要自己抽,平日里家里来了客人他还要尽一尽地主之谊,并且这些客人大多也是军官,他们一聊就是一天,粗略估计只要有客人来,怎么着也得多抽一包烟,这一个月就多了二三十盒,再加上北京的烟价还比云南贵,这开销自然就大上了许多。

不仅如此,客人来了不能光抽烟吧?吃饭喝酒也是要钱的,周希汉平时还是个热情好客、大大咧咧的汉子,如此一来他的补贴和工资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勤务兵的丁宝林那叫一个头疼,没办法由于入不敷出,他也只好亲自找到了周希汉将军询问意见,本以为周希汉会直接赊账,或是找谁借钱,可让丁宝林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听到自己欠下了国家的钱,周希汉竟然二话没说,当即表示自己要戒烟一个月,把省出来的钱拿去还钱。

让一个老烟民戒烟一个月,这无疑比杀了他还难受,但为了不欠人情,也为了不让工作人员为难,周希汉将军竟然真的这么做了,如此骨气、如此品行当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当然,丁宝林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在动容之余他却很快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即便周希汉一个月都没有购买香烟,账面上的钱居然还是没有攒下多少,除了还债的钱外,其余的钱就好似不翼而飞了一般,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点令丁宝林是百思不得其解,没办法他也只好带着困惑再度找到了周希汉将军询问情况,闻言,周希汉也没有藏着掖着,很坦然的就说出了那笔钱的去向,没什么秘密,也没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钱的用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贴给了老战友和牺牲烈士的遗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一直以来这项开支都是周希汉将军收入的大头,由于参加革命的时间很早,他也结识了无数的革命挚友,下到他当大头兵时候的伙伴,上到他指挥战役时的战友,这些人周希汉一个都没有忘,只可惜,一路走来,在血雨腥风之中他们绝大部分都已经牺牲了,就算活着,不少也是断胳膊断腿,就只留下了他一个人健健康康活到了和平年代。

每每想到此处,周希汉便不禁潸然泪下,因此,为了弥补这些生活困难的战友和去世战友的家属,每当月底的时候,他就会将自己的补贴、工资分成好几份,再偷偷寄到全国各地。

这其中有的钱是实名邮寄的,也有的是匿名,原因很简单,毕竟有些老兵的自尊心极强,很有可能不会接受周希汉的帮助,所以,他这才只能出此下策,当然了,这也就是他一直没有将这件事告诉丁宝林的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得知一切的真相后,丁宝林感动的是热泪盈眶,在这之后他亦是更加努力的算账、省钱,为得就是争取让周希汉将军一家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但让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就在不久之后,就是一个不注意,他竟再度被周希汉将军的伙食标准吓了一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动容的餐标

在贴补完全国各地的老战友和烈士遗孤后,周希汉将军的钱包已然是空空如也,所幸在勤务兵丁宝林的精打细算之下,这才让一家人勉强过得下去,只是这种平衡还没维持多久,就在1952年,偶然间的一个发现却再度震惊了丁宝林,无他,只一点,那就是周家的伙食标准。

还记得前文曾经提到过,周希汉将军平日里酷爱抽烟,除了这一项外,周家便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大开销了,无论衣食住行都是如此,穿衣除了军装常服之外就只有一套平日里出门穿的便服,伙食也和大多数老百姓、普通战士一样,他从不搞什么特殊,更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为家人谋取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一直都被丁宝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来到北京后他便想出言劝上几句,可话到嘴边他却不得不闭上,原因很简单,因为类似的“亏”他已经吃过一次了。

记得那还是在云南工作时期,由于不愿麻烦当地政府,周希汉将军并没有向组织上申请住宅,而是和家人一直挤在单位宿舍,既然是宿舍肯定是没办法做饭的,他们也只能从食堂打饭,而这个任务自然交到了丁宝林的手上。

来到食堂后,为了庆祝领导的“乔迁之喜”,丁宝林特地托人打包了三份小炒,来到宿舍,他又赶忙将碗筷、饭菜摆放整齐,并一脸骄傲的等着周希汉下班回家。

可谁知道,刚一到家看着桌子上的三份小炒菜,周希汉的脸色瞬间就变了,他几次都想摔碗走人,但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和一脸期待的儿女,为了不浪费粮食他终究还是忍下了,还是直到饭后,他这才托妻子找到了丁宝林,并将周家的规矩告诉了对方。

大体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不许将小灶打包回家,这是在占国家的便宜,绝对不能再有下一次,未来必须按照周家的餐标打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言,彼时刚刚上岗又是一片好心的丁宝林委屈的险些流出了眼泪,同时这件事也让他得到了教训,那就是一定要按照周希汉制定的标准行事,绝对不要自作聪明。

这种情况也一直被丁宝林延续到了北京,看着和往常一样的餐标,起初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可谁知,就在家中添置了铁锅、打好了灶台之后,眼瞅着家里已经能做饭,周希汉将军竟再度改变了标准,从原先的“大小灶”变成了餐标量化,他自己每餐的标准是八毛钱,妻子是六毛钱,至于孩子则是四毛钱。

一听这话,丁宝林立刻就有些坐不住了,毕竟这么多年下来,他早已对周家有了感情,更是将几个孩子视如弟弟妹妹,如今几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怎么可以把标准定得这么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这里,丁宝林当即就劝说起了周希汉,但岂料,闻言周希汉却并没有像上次一样生气,反倒是长叹了一口气随即大致说了这样一段话:

“每顿饭四毛钱已经不算少了,他们还偶尔能吃上肉,可那些烈士的遗孤们呢?或许连饭都吃不饱,省下的这个钱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多吃少吃的问题,不如将钱省下来寄给那些可怜的孩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