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粽子”

金 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文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译:国久健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文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

食俗即饮食风俗。刘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而“世界各地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在一些典型食品与不同就餐习惯中,蕴含着日常食俗、年节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就华夏流传的端午节“屈原与‘粽子’”的凄美故事而言,似属年节食俗与宗教礼祭食俗之有机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农历五月初的端午节乃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业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是节之别名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五月节、龙舟节、粽子节、夏节中,最符合民意的当为解粽节抑或粽子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端午节有很多习俗,诸如“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端午佳节,菖蒲插屋”,“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但吃粽子是端午最重要的年节风俗,盖因牵涉到宗教礼祭。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有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语译意思是:“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都为他哀悼。每到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东汉建武年间,长沙的区曲忽然看见一个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对区曲说:‘得知你正要来此祭奠,很好。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东西总是被蛟龙偷吃。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应当用楝树叶在外面包上,再用五彩线缠住它。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害怕的。’区曲照他说的这样去做了。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裹粽子,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江畔的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文秀《端午》有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粽子,古谓之“角黍”,作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或曰点心,最早大约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文字形式最早大抵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民间粽子源于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那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开始的。

屈原(前340-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汉族,出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其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八句话是自叙身世:从原始祖先说到父亲,说到自己的生日与父为之命名又为之起字。“高阳”为楚人传说中的始祖颛顼,看来三闾大夫或曰左徒之忧国忧民系“名正言顺”而理所当然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历代奸臣来,屈原投江之不幸又是幸运的,他拥有一块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粽子”。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的《七绝·屈原》高度点赞其爱国情怀、浪漫气质、醒世精神。

毛先生推崇的历史人物甚多,比如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然最为推崇的是同属楚人的屈原,曾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据记载:“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会见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将一部装帧精美的宋人朱熹的《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屈原以对内心情绪抒发与对理想追求的浪漫主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为起始点的,从楚辞到李白,又从陆游到龚自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从未间断过,我们在或神奇险怪、或奇妙虚幻的艺术境界中依稀可见正则之情怀之气质之精神。

想来西晋周处作为屈原的晚辈,《风土记》中有“角黍”记载,大约有言外之意。

周处(236—297),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水中蛟与山里虎并称“三横”之一,嗣后“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而“终为忠臣”,其大抵从“屈原与‘粽子’”及其“ 苦蛟龙所窃”与“杀蛟而出”的传奇中悟到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真谛。

唐初名相房玄龄《晋书》有叹:“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即君子,背之即小人。周子隐以跅弛之材,负不羁之行,比凶蛟猛兽,纵毒乡闾,终能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亡躯,可谓志节之士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国泰民安”的前提是“五谷丰登”。有人讲我们中国人把筵席办进庙宇,摆上坟头,与其说是对鬼神和先人的顶礼,还不如说是对食物和味觉的膜拜。都说中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殊不知我们的饮食文化时不时地透露着宗教的信息,以至于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吃教”。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身为巫师亦或黄老之学传播者之灵均之先见之明在于:让舌尖上的美味“粽子”成为有口皆碑之千古传播者。如果不免愚忠之屈子能算有先见之明者的话。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一枝一叶一世界” 蕴含着普适的社会道理和深奥的佛理禅机,滴水藏海而看屈原,且看“粽子”;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也能够思考许多。

问题是,这不仅需要美好的心灵,更需要智慧的眼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菱形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