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

越随着年纪的变化,人的情感越是混沌的,模糊的。那些令你感怀的日子,引起的思绪万千,情感奔涌,一定不会发生在你苦思冥想刻意回忆的时候,而是在某一瞬间,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件漫不经心的小事,一句话,一个人,快速将你拖入回忆,无法自拔,感慨无限。或眷恋,或悔恨。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4年前,甚至更早,我们都没有见过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内颓败的样子。狂热,兴奋。没有人会相信生物医药这样的朝阳产业,会进入到谷底。当然我坚信会很快走出谷底。

但下一次的到来,是否可以理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从来没有在历次的历史教训中得到任何的教训。然而探讨到最后,这其实是环境造就的理性选择下出现的无奈的结果。

这几年我们常在说,这次低谷会将劣质biotech出清,但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活下来的也未必优质,而死去的,或者即将死去的也非劣质。行业低谷,失去的只能是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势头。同时,大量的创业人员被推之门外,拒之千里。如果没有创业人员参与,生物医药如一片死水。

科学的进步,抑或是伟大的药物的出现,是需要不断地试错,而我们国内对于试错的容忍度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将不断试错的认可度提高,作为一种理性,那我们现阶段依旧不会有这种理性,如果将投资的确定性回报作为一种理性,那么我们依旧在走过去的老路。

毫无疑问的是,如今生物医药研发基本面实在太好了,有非常多确定性的技术平台项目管线可以尝试,抬起下一个阶段的到来。

当前国内依然没有可以撑起原始创新的支付环境,同时,也没有构建起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国外药企的超额回报会对国外的biotech进行高额收购,使得资金又重新回到生物医药研发这个赛道,实现闭环,保障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永远在创新药领域游走。而国内明显无法实现这样的闭环,只能并到国外的生物医药循环中,被国外药企收购。即便这样也算是不错的结局。

某种意义上的“资产流失”也是因为国内支付环境无法支撑这样良性循环而导致的。而这种局面是一个小小的生物医药研发行业无法左右的,因为涉及层面太广,牵涉利益太多。改变非一朝一夕,尤其在这样的14亿人口的大国。

这两年国内的biotech已经发生改变,着力立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一个是国外,biotech这个行业拥有着众多的高学历人才,但是因为行业太小,在社会层面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发声,虽然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营造一个支撑真正创新的环境还有非常远的路。

同时目前大多数biotech越级成为药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也不太可能去成立什么销售团队。国外的biotech也是如此,也不会去卖药,目前中国的biotech和国外的biotech是在同一竞争位列,唯一要做的就是国际化的高价值项目,对外BD,或被收购。

Biotech出清之后,我们迎来的可能是对创业的畏惧,没有持续的尝试,持续的创业,生物医药研发的未来,将会是一片冷清。然而,我们发现活下来的,也未必优质,而且更加昂贵。

迎接支持新一轮的创业者,才是生物医药下一阶段到来的时候。

公众号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微信(zhuisu2210)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