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聆听史纪

编辑丨聆听史纪

前言

对于“喜剧”的定义,理论界目前存在着诸多争议。在一些学者看来,喜剧是一种“喜剧精神”;而在另一些学者看来,喜剧就是一种“闹剧”。

对于“闹剧”和“喜剧精神”的定义,笔者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定义。所谓“闹剧”和“喜剧精神”,也不过是某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形态与观众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已。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国产喜剧电影的视角

2017年,《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从上映之初就一直占据着国产喜剧片票房排行榜的前列。在观众眼中,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观众们多年以来对于现实社会中药价过高的不满与愤怒搬上了银幕。

“笑”与“悲”的对立与统一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笑”是一种普遍而自然的情感反应,无论是《笑林广记》中的“一钱笑”,还是《西游记》中的“大笑三声”,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喜剧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笑”则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情感反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笑”在西方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初,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传统逐渐在中国电影中形成了“笑”与“悲”两种对立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笑”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反应,它具有愉悦、轻松和愉快之意,而“悲”则是一种消极意义的情感反应,它具有痛苦、压抑和悲哀之意。

然而,在西方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却通过一系列乐观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中阿甘先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加橄榄球比赛获得了成功;之后他又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教练;

然后他又通过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来帮助他人;最后他又实现了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在影片最后,阿甘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回到了过去生活过的地方——那个他曾经在橄榄球比赛中获得胜利、帮助他人获得成功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阿甘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他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和自信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之情

可以说,阿甘“笑”与“悲”相统一,是对美国文化传统中“笑”与“悲”对立冲突思想态度上的一种超越

同样作为西方电影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罗生门》也具有极强的喜剧性。影片讲述了一个和尚在海边遇到了一起杀人案件。

凶手杀人后用手捂住脸、头向后仰、眼睛闭上、眼睛上面留着血等各种伪装手法来逃避人们对他身份和罪行的怀疑

后来随着案情逐渐明朗,凶手却又改口说自己是一个盲人并说出了真相。这一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困扰和怀疑

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俗套、平庸、没有任何新意并且很难让人产生共鸣的电影。然而,影片却偏偏通过“笑”与“悲”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出人性中善良与邪恶之间矛盾冲突、对立冲突所带来的强烈反差和巨大冲击。

影片中主人公罗生门从最初对凶手杀人动机感到好奇和不解,到后来被凶手残忍地杀害和承认罪行后产生了巨大转变,最终在内心深处彻底放下了对凶手作案动机的怀疑,并对自己之前错误行为进行了忏悔。

整部影片中所有人物都处于一种“笑”与“悲”相结合、对立冲突中,从而产生出了强烈冲击人们心灵世界、引发人们深刻反思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强烈效果。

同样作为西方电影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阿甘正传》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笑”与“悲”相结合、对立冲突思想态度上的另一种突破和超越

影片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左右、身体残疾、在生活中处处遭到排挤和欺负的阿甘由于偶然机会而被大学教授看中并破格录取,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田径教练。

喜剧精神的衰变与喜剧精神的坚守

对喜剧精神的坚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史中,有几种电影类型都经历了对喜剧精神的坚守

首先是《喜剧之王》,它虽然没有达到商业电影的票房标准,但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星驰用他独有的喜剧精神诠释了小人物的艰辛和奋斗,最终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此后,《大话西游》、《鹿鼎记》等也是以喜剧精神为宗旨,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在囧途》、《泰囧》等影片也是如此。

其次是《疯狂的石头》,该片在豆瓣评分高达8.8分,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国产喜剧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等精神至今都仍是影片所要传递的主题。

此外,《疯狂的赛车》、《心花路放》等也都是以喜剧精神为宗旨。在这些电影中,尽管类型和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喜剧精神来传递积极、向上、阳光、温暖、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是《疯狂外星人》,影片讲述了两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寻找外星人朋友的故事,虽然该片在豆瓣上只有4.5分,但影片所表达出的喜剧精神却依然存在。

喜剧精神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积极乐观来自于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所产生出的乐观态度;来自于在生活中所拥有的幽默感

这些东西都是喜剧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可以看出,国产喜剧电影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电影:一种是以悲剧精神为宗旨,强调在面对生活挫折和困境时所产生出积极乐观向上和幽默感;另一种是以喜剧精神为宗旨,强调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所产生出的积极乐观向上和幽默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产喜剧电影在“笑”与“悲”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对立关系。尽管有不少国产喜剧电影都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和幽默感,但总体而言,我国国产喜剧电影中依然缺乏那种真正意义上幽默精神

这种矛盾关系最直观地体现在电影中主角所表现出来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所持态度上。

正如《疯狂外星人》所表现出的那样,主角在面对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所产生出乐观积极、幽默风趣的态度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所持态度不正确或不合理、不积极或消极面对

而影片中两位外星人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所持态度是正确、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和幽默感也是存在问题和不合理、不积极或消极面对。这就是所谓“喜剧精神”与“喜剧精神衰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并非所有以喜剧精神为宗旨和核心理念所拍摄出来的电影都能被称为“喜剧”电影。只有那些能够将“笑”与“悲”之间对立关系进行有效把握并处理得恰到好处的电影才能被称为“喜剧”电影。

国产喜剧电影中“笑”的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理论理论家约瑟夫·巴伯拉曾在《大众电影》上发表文章《电影艺术的本性》,他指出:

“当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形式出现时,它的艺术本性就必然会受到来自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则取决于它们对电影艺术的本质所造成的挑战和冲击。”

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看法,笔者在此不做过多阐释。但他在文章中指出:“如果说大众媒介对于大众的作用是刺激与引导的话,那么大众媒介对于大众的影响则是全面与深刻的。”

这也就意味着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形式,同样受到大众媒介自身性质以及观众文化需求、社会文化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我国国产电影大多属于通俗电影范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但由于当时我国电影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还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通俗电影应运而生。

通俗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需求,而且还进一步满足了观众对于娱乐生活方式的需求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电影产业也随之获得了长足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电影市场在总体上属于封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国产电影大多数都是“学院派”或“学术派”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因此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此外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当时我国国产电影市场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国产电影为了迎合大众对于娱乐文化需求而产生了大量的“学院派”或“学术派”作品

例如1990年代初期由陈凯歌执导、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功夫》系列和1995年由陈凯歌执导、王宝强主演的喜剧电影《霸王别姬》等影片就是此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当时我国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与追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当时民众对于娱乐生活方式的需求。

但是这些作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观众无法欣赏到这类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强烈喜剧精神

第二、由于当时我国电影市场还处于封闭状态,因此这类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喜剧精神内涵不够丰富;

第三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这类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喜剧精神内涵还不够深刻;第四、由于当时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这类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喜剧精神内涵也不够丰富,在这一时期,国产电影也开始逐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结语

喜剧精神是一种电影创作的哲学和美学追求,它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本文从喜剧精神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国产喜剧电影发展的脉络;

并通过对近几年国产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恶搞”“闹剧”等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国产喜剧电影在创作理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虽然本文对国产喜剧电影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国产喜剧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已经不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何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形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贾樟柯:《我的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

2.何平:《中国喜剧电影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3.李云亮:《论国产喜剧电影的类型特征》,载《大众电影》2014年第12期。

4.唐金海:《浅析国产喜剧电影的“喜感”表现及发展》,载《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