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援引外交部网站本月3号发布的消息,发言人毛宁在主持当天的例行记者会时,被法新社记者询问,如何看待《金融时报》据称中俄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谈判工作遭遇障碍,原因是中方就项目的供应价格以及供应量上提出了不合理诉求。对此,发言人作出明确回应,称探索两国利益汇合点,促成彼此成就是中俄两国元首的共识,中方愿同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断深化中俄全方位互利合作。

《金融时报》作为西方资深媒体,选择在中俄发布联合声明之后不到一个月发布这篇报道,明显是想塑造出一种“中俄不和”的舆论氛围。其实西方唱衰中俄战略合作早已有之,以往没能成功,如今也是一样。以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例,该项目最初设定的是年输送量500亿立方米,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同时,也可以缓解俄罗斯因为无法向欧洲出口能源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中俄在2022年开始就西伯利亚2号项目启动谈判工作,但是在今年5月份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俄方再次向我国表达了合作建造该项目的意向。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中国对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的需求,已经不像两年前那么迫切了。首先,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我国迅速调整了能源进口布局,一方面加大从俄罗斯进口,但是另一方面也开始扩大从中亚国家进口能源。

目前我国的能源进口除了海上航运之外,主要是来自中亚管道、中缅管道以及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中俄远东管道已经动工的情况下继续建设西伯利亚2号项目,会打破中国的进口能源安全平衡。其次,在我国的能源转型战略中,天然气虽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过渡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光伏、风能等真正的清洁能源,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都超出预期的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过去对储能技术的投入,如今正在“开花结果”,这使得中国对于天然气在减碳过渡期当中扮演的角色不会太过期待。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价格。俄乌冲突不可能永远持续,俄欧关系也不可能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但“西伯利亚2号”管道当初构想就是向欧洲输送能源,这同源于东西伯利亚油田气,并且计划之初就是向东亚国家出口能源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是不同的。

由于俄罗斯的所有天然气管道,都必须通过北方进入中国,假设两个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项目都进入到我国北方,必然会造成供大于求。那我国就必须再修建新管道输送到南方进行季节性调节,这反而会加大中国的输气成本。换言之,在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这个项目上,是俄罗斯更加希望尽快达成,我方反而是不急的,除非俄方能够给出一个让中国能够接受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谈判遇到阻力才是正常的,毕竟中俄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能源合作虽然对中俄两国很重要,但终究也只是维系中俄关系当中的一小部分,生意上的分歧就通过生意的方式解决,抓稳中国的主要利益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