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普号跟大家聊一聊,关于“酸性体质”这个话题。首先它本身是一种典型的伪科学理论,医学中并没有明确这个概念。

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主要因为创造这个词的人是迎合人们对健康的焦虑心理,提供"快速解决方案",从而利用专业术语误导消费者,营造权威感,同时利用免费试用等营销手法引起消费者兴趣,但产生的这些伪科学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自我感受的误导性

很多人会提到"长期体力不支、容易疲劳、面容憔悴"等症状,这个其实是一种普遍体质下降的情况,但并非简单等同于所谓的"酸性体质",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我们的主观感受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作为判断健康状况的可靠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唾液PH值检测的问题

很多这类营销手法会推崇唾液PH值检测作为判断"酸性体质"的标准,但事实上,正常人的唾液PH值是介于6.8-7.1之间,并不意味着"酸性",因为他们把“血液PH值”和“唾液PH值”进行了偷换概念,将唾液PH值与血液酸碱平衡等同化的做法,缺乏科学依据,结果造成了大家无谓的恐慌和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针对这类伪科学理论的传播,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议大家:面对这种充满营销手法的伪科学,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别在无意中让“伪科学”信息浑水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