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M2余额第一季度末升至304.8万亿元,这一标志性事件被很多人忽略了!

货币供应量为何快速增长?

大量货币去哪儿了?

通货膨胀为何熄火?

潜在增速为何下降?

货币扩张、借债投资还能否持续?

要知道,2000年末M2仅13万亿元,2013年3月达到100万亿元,新增87万亿元,花费12年时间;

2020年1月突破200万亿元,新增100万亿元,花费7年时间;

2024年3月超过300万亿元,新增100万亿元,花费4年时间,这种速度举世罕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人民币汇率还保持稳定。
300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中国M2总量是美国的两倍,接近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美国150万亿人民币,欧元区120万亿元人民币,日本60万亿元人民币,合计330万亿元人民币,与中国30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
如果M2跟GDP对比就更加明显:

2023年,中国GDP是126万亿人民币,美国GDP是197万亿人民币(按离岸人民币7.2汇率折算),中国M2是GDP的2.3倍,美国M2是GDP的0.76。

由此可见,中国GDP比美国的“含币量”更高。

也就是说,中国的GDP增长完全是靠货币超发促成的,这种掺水的GDP早年曾遭到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猛烈抨击。
最近网上都在讨论高铁票涨价水电燃气涨价,其实政府有天然的通货膨胀冲动,这不仅在金属货币时代表现为偷工减料,劣币取代良币,表现在纸币时代,就是非常轻易地印钞。

所谓通货膨胀,说简单点,就是这也涨价,那也涨价,生活必需品价格高歌猛进,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可以预见,如果收入增长赶不上CPI增幅,那么,当前生活好的家庭可能被拖入一般水平,原先一般水平的可能仅能温饱,而原来仅能温饱的,则面临生存危机。
历史上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次数不多,分别是1998年的2700亿,用来弥补银行资金缺口,对这个时期有印象的朋友应该知道,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起飞,毛票逐渐消失。

第二次是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发行15500亿,用来购买外汇储备,做国家对外战略资金储备,为期15年。

2017年发行6000亿用来还旧账,2020年发行1万亿用来抗击疫情。

进入2022年经济出现明显疲态,底层逻辑大家都知道,导致社会个人财富增长放缓,消费力减弱,社会投资降低。因此,2022年发行7500亿国债,2023年发行1万亿国债。
这些钱都去了哪里?

说实话,没有几个人知道,大部分人也没有从疫情后的大放水中获益。

做中小生意和贷款买房的低收入群体压力倍增。

当下的困局,是钱没有在市场上流动起来,全都在系统空转。

很多普通人没有准备好接受高通胀来临,过去30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富起来的人,或者说一直富不起来的人,不是因为没有知识和能力,而是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出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