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剑动连星,金鞍别马鸣。持将五色笔,夺取锦标名。”又是一年高考季!在此摘录一组古代【送考赠言】诗句,祝愿广大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官样文章生笔底,巍然名誉占鳌头。十年事业成功早,万里鹍鹏得志秋。——明·程通

篇章动玉京,坠叶满前程。——唐·郑巢

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唐·刘禹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唐·李白

好共大鹏双奋击,此行有路到南溟。——宋·李覯

明月层楼双旅思,青天万里一云梯。到头千佛名经上,年弟年兄取次题。——宋·卓田

对古今中国学子来说,科举和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赴考应试,在广大青年成长阶段中的重要性、象征性、仪式感不言而喻。

毋庸置疑,“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学业奋斗,归根结底,结果如何,关键取决于考生自己,因为那把通向知识殿堂的钥匙掌握在学子的手中。在这过程中,包括父母、亲友在内的他者,所能做的,无非是意味深长的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什么样的鼓励对学子最有效?个人浅见,榜样是最有力的鼓励!为应景高考,更重要的是,希望对尚未到达高考阶段但将来必然赴考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和激励,在此说一个清代“一门十进士”的案例。

中国古近代常有“世代书香、科举望族”之现象,一个家族,一代人出一两个甚至三两个进士、数代人出多个进士的科举盛况,比比皆是,倘若把止步于秀才、举人或贡士等功名者也算上,那么古代有些“科举望族”的功名成就,简直要颠覆今人的想象!

此处重申一下前文观点:榜样是最有力的鼓励!古今科举望族或书香门第,之所以屡出学霸或知识大牛,除极少数是智商超群的优质基因传承型天才外,大部分都是家族“书香”榜样影响、熏陶、鼓励的结果!

本文要推介的清代“一门十进士”之家,就是前人树榜样、后人争相仿的科举望族——河南固始县的吴氏家族。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至光绪年间,吴家四代人,世代连续,有近十人考中进士——其中还包括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清代进士的含金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博士后。您就说吴家读书人牛不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烜 题匾

这块【岁进士】匾额,题写于清嘉庆六年(1801),题匾人叫吴烜,他是清朝固始县吴家第二代进士之一,于乾隆五十二年考取进士功名。吴烜也是林则徐的授学恩师之一。根据上匾落款,彼时吴烜的身份为“翰林院编修 充武英殿纂修 提督江西学院”。

我们再看下面这块【恭慎传芳】匾额,题写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题匾人吴其濬,是吴烜之子,他是清朝固始县吴家第三代进士之一,于清嘉庆二十二年考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郎。其题匾落款身份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南书房行走 督学江西部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其濬 题匾

以吴烜、吴其濬父子二进士为历史视角,我们来盘点一下吴家的所有进士,感悟其间“前人立榜样、后人争相仿”的书香门第鼓励效应!

固始吴家人在清代以前登进士榜,可追溯到明代天启壬戌年(1622)和崇祯庚辰年(1640),吴氏先祖吴大朴、吴孳昌先后考中进士。

此后的一百二十多年,吴家无人考取进士,但先辈的进士榜样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吴门子弟。后辈学子继承了科举家风,奋力读书,期间虽无人取得进士功名,但吴家出秀才、举人就没有断过。

明至清改朝换代以来,吴家的书香积累突发质变,吴门子弟就像开了挂一样,频频登录进士榜。先是吴家清朝第一代进士吴延瑞,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取进士功名。继而吴延瑞之子吴湳和吴烜两兄弟,分别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五十二年(1787)高中进士,他们是吴家的清朝第二代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吴延瑞到吴湳、吴烜,父子三人间隔十余年,分别考取进士功名,这种段位的家族科举成就,放眼数千年科举史,不会有很多,但也不算罕见。

就像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辈出身名校,子女亦不遑多让晋升其中,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见的。而这正是家中知识榜样鼓励和书香环境影响的结果!

书香传承,难就难在几代人不间断且高段位地沿袭。固始县吴家世代书香之所以牛,就在于其进士门风延续了数代人!

我们先看吴烜之子吴其彦和吴其濬,他们分别于嘉庆四年(1799)、嘉庆二十二年(1817)考取进士功名。如前述,其中吴其濬还是清代唯一的河南省状元。再看吴湳之子吴其浚和吴其泰他们分别是嘉庆十三年(1808)、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进士。

以上四人,都是吴家的清朝第三代进士。他们无一例外地延续了祖辈和父辈的荣光。进士对进士,他们作为孙辈,达到了祖父两辈的同等高度——站在了古代科举的金字塔尖上!其中吴其濬作为状元,更是超越了吴门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书香门第的家风传承,通常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譬如跟固始县吴家同时期发轫的另一个科举望族,被誉为“西江四戴”的江西大余县戴氏家族,第一代进士戴第元(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戴均元(乾隆四十年乙末科进士)兄弟二人,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带动了戴家第二代进士戴心亨(乾隆四十年乙末科进士)、戴衢亨(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状元)兄弟二人(均为戴第元之子)取得功名,但戴家之后再无第三代进士,戴家书香家风逐渐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均元 题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衢亨 题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衢亨 题匾

而固始县吴家却神奇地跨过了“三代定律”的制约,吴其濬的儿子吴元炳、侄子吴烈,分别于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九年(1903)代表吴门再取进士功名,他们是清代吴家第四代进士!

行文至此,由衷感叹:固始县吴氏家族连续四代人多人考中进士,这种段位的世代书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若算上明代吴家进士二人,则吴门进士达十一人,所谓“一门十进士”的说法,不仅名副其实,甚至略显保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其濬像

凡事皆有可能:若不是科举制度废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国祚止步于宣统三年(1911),固始县吴家科举望族的“进士奇迹”或仍可延续。

而吴家书香门第的传承规律,也深刻印证了一个的道理:古代科举也罢,现代高考也好,欲激励青年人读书,源自家中长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