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去世#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逝世,有的人称他为“叛国者”,有的人称他为“英雄”,一生充满争议的戈尔巴乔夫到底该如何看待?

常言道“盖棺定论”,但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所处的位置,注定他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界对戈尔巴乔夫的评论褒贬不一,而且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很多人称他是苏联的掘墓人,亲手葬送了“红色帝国”,是社会主义的背叛者以及苏联解体的历史罪人。也有正面评价的,不过大多来自西方国家。

甚至于苏联解体后,西方还特别给戈尔巴乔夫颁了一个极具政治含义的奖项——诺贝尔和平奖。如叶利钦站在克林顿身旁陪笑一样,赞美的背后都不过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羞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曾极尽全力丑化苏联的历任领导人,但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却极其正面,在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西方各国纷纷给出高度评价,英国首相约翰逊称赞他有勇气和诚实,值得学习;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赞他的选择为俄罗斯人开辟了自由之路。就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前州长、电影明星施瓦辛格都来凑热闹,称戈尔巴乔夫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

美媒方面也是不吝赞美之词,褒扬戈尔巴乔夫是比肩哥伦布的伟人。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美国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所以拿戈尔巴乔夫比肩哥伦布,可见美国对其赞扬之高。但正是西方国家对其的高度评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众多的俄罗斯人,却将戈尔巴乔夫视为背叛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对中苏关系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自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后,中苏关系迅速恶化,直到勃列日列夫时期,中苏关系才有好转的苗头,两国关系彻底正常化,主要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他也是中苏关系恶化后,首位访问中国的苏联领导人。

客观地讲,将苏联解体的罪责全部归罪于戈尔巴乔夫,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在他接手苏联时,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有些积重难返,经济萎靡不振,特权催生腐败等问题造成民怨沸腾。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只有两种结果等着他,要么成为苏联重生的救世主,要么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罪人。但根据其后事情发展来看,戈尔巴乔夫明显不具备成为救世主的品质,他的性格和能力无法实现对苏联的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年仅50多岁的戈尔巴乔夫,是安德罗波夫一手提拔的改革派,上台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最终结果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事实证明,戈尔巴乔夫无法成为苏联救世主,如果能力出众的安德罗波夫能够多活几年,苏联或许也不会如此迅速地崩塌。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改革时间太晚,当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改革过于激进,没能贴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非但没有解决已有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局势逐渐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运动,名义上是为了推行“民主”,但实质上却给了西方渗透的机会。这让本就问题重重的苏联,进一步陷入混乱和动荡。

在外交事务上,也正是因为他的“新思维”理念,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认可,但也丢掉了自己的原则,其结果就是既未能得到对手的信任与认可,又放弃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戈尔巴乔夫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美西方一定要坚守自身原则,西方很难接受一个与自己意识形态以及体制不同的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还是个能威胁到他们的庞然大物。对西方所做出的妥协,只会换来西方的得寸进尺。在与西方交往时,一定要紧握手中的思想武器,以及能物质毁灭他国的军事武器。

虽然冷战早已结束,但美国的冷战思维仍然根深蒂固。现在的美国,为了遏阻中国崛起,正企图在全球掀起一场“新冷战”。美国一直将自己视为冷战的胜利者,但苏联的倒塌更多还是内因,美苏争霸只是加大了苏联的内耗,加速了其走向瓦解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美国又想发起“新冷战”,借助冷战打垮我们,但这显然是幻想,因为中国不是苏联,而且从目前看来,美国更像是在步苏联的后尘,美国民调显示,美国有超四成人认为未来10年,美国将爆发内战。美国内部矛盾重重,却依然想要围堵打压中国,结果只能是非但无法遏阻中国崛起,还会加速自身内耗,更快地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