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介绍八路军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
掷弹筒
超过一个班的掷弹筒集合在一起,应该是在对掷弹筒手进行训练。
50mm的掷弹筒其实就是超轻型的迫击炮,这算是二战中日军的一个标志了。在其他国家基本淘汰了50mm轻迫击炮的情况下,日军是唯一大量装备掷弹筒的二战主要参战国家。
掷弹筒射程实在太近,只有500米左右。面对装备大量自动武器的对手,掷弹筒会被轻易压制,简直就是用命在发射。这种武器也就抗战时被日军大量使用,到了解放战争时,国共双方都逐步淘汰了这种过时的装备。
歪把子与日军的掷弹筒的三张合照。
敌后根据地兵工厂也能制造掷弹筒,但是因为钢材强度的关系吧,造出的掷弹筒比日军的掷弹筒管壁要厚一些,重量也要重些。
重机枪
日军称自己的九二重机枪为‘步兵之花’,虽然该枪因为使用弹板供弹缘故,使得该枪的射速甚至不如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捷克造轻机枪,但是该枪秉承了日军单兵武器追求精度的传统。
九二重机枪虽然是重机枪,但是它加装了光学望远镜后,完全可以当半支狙击枪用。这种机枪的高精度特点,其实非常适合普遍弹药匮乏的中国军队使用,所以在抗美援朝早期,这种机枪也被志愿军大量装备。
这位没有右臂的老八路名叫左齐(1911年2月-1998年8月26日),他的右臂是在1938年对日寇作战时被炸断的。为他做手术的正是白求恩大夫,1955年左齐授衔少将。
在这些缴获自日军的武器中,有一挺造型与众不同的重机枪,成功地引起了哈老头的注意。这枪颇像是美国的M2勃朗宁重机枪,但是它应该是日本仿造的M2——一式机关炮。
这种机枪就是日本陆军山寨的美制M2勃朗宁重机枪,不过它不是用原版的美式12.7X99毫米子弹,而用的是意大利的12.7X81毫米子弹。有趣的是,日本陆军仿造成功后,日本海军又山寨了日本陆军的一式机关炮,命名为三式重机枪。日本陆海军间的矛盾从这山寨版M2中就可见一斑,陆军明明已经仿制成功了,可海军非得自己另起炉灶再山寨一遍才罢休。
照片左下角造型独特的机枪,应该是MG13机枪。它是一款德制机枪,应该是装备在德国出口给民国的装甲车上的,它使用的是7.92MM机步通用步枪弹。
八路军应该是从击毁的装甲车上拆下来的。根据战史,八路军在长乐村战斗中使用过该型机枪。
中国当时虽然能制造7.92MM机步通用步枪弹,但是因为使用这种口径的步枪数量有限,这种机枪到了抗战中期因为缺乏弹药,加之没法从德国进口配件替换损耗的零件,所以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军队装备的行列。
这些合家欢照片里竟然能有这么多日式装备,某些人张嘴闭嘴游而不击,可这又是什么呢?
这张照片据说是三五九旅的,各式缴获的日械在开荒大军边堆着。
八路军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枪看完了,下面来真正的大家伙吧。
火炮
九二步兵炮,这种小巧的火炮其实非常适合中国的道路状况和多山的地形,不过在抗战中很难缴获到日军的火炮。
这支进行展示的部队,应该是原晋察冀军区的直属炮团。由于1943年胡宗南曾经图谋进攻陕甘宁边区,所以为了保证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大量晋察冀的精锐部队被调往了陕甘宁边区。
这一次晋察冀部队调往陕甘宁的有两万余人,被调走的都是晋察冀的精锐,再加上1945年晋察冀再一次给东北输血,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主力被抽调走了大半。这使得华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与傅作义的交锋中常常很被动。
由于地形限制,迫击炮底座很多时候用不了,所以这种由人充当迫击炮炮座的情况,其实在战斗中很常见。
装上了炮座的迫击炮,从参照物推断,应该为日制的81mm迫击炮或者是民造82mm迫击炮。
为了保证精度,无论是装了底盘的迫击炮射击前,还是之前用人力维持角度的迫击炮射击前,都要用垂球来矫正角炮身。不过光靠垂球并不能为火炮提供精准的数据,于是其它更精密的观测仪器随之上阵了。
这名八路军战士正在使用炮队镜,炮队镜的潜望筒可以竖起来,这样在战场上观测员可以躲在掩体后观察弹着点。
这名八路军战士在用经纬仪测角度,为火炮修正提供依据。
这是一米测距仪,可以测500-6000米的距离。它可以为各型火炮提供测距,尤其是高射炮测距时常常使用到。
不得不说佩服哈老头的摄影技术,确实十分高超,他的这一组照片比解放战争时期的绝大多数照片都要来得清晰。感谢哈老头,他70多年前拍摄的这些珍贵照片,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八路军官兵形象。
本篇就到这里了,感谢各位的观看。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