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6月3日表示,2023年年中以来推高气温、带来极端天气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显现出消退迹象,会使气温“变凉”的拉尼娜现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尽管厄尔尼诺现象即将结束,但受温室气体影响,地球仍将持续变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日前以“绿色产业:应该对中国说声谢谢”为题撰文指出,得益于中国企业扩大产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大幅降低,提振了气候界的乐观情绪,让我们有能力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下,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与罗德里克观点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声音,即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

到底哪一种才是真实情况呢?

极端气候“常态化”,危机不断迫近

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正越来越真切地逼近每个普通人。今年北半球入夏以来,严重的热浪侵袭多国。在印度,多地气温连日超过45摄氏度,北方邦6月1日一天就有33名选举工作人员因中暑死亡。在墨西哥,3月以来高温天气导致超过60人死亡。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说法,本次厄尔尼诺现象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5次厄尔尼诺现象之一。厄尔尼诺接近尾声,拉尼娜即将到来,是否能给持续“燃烧”的地球带来一些“凉意”?

厄尔尼诺现象是自然发生的一种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暖有关的气候模式。拉尼娜现象则与之相反,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冷有关。拉尼娜现象常出现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二者都与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相关。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尽管受到2020年至2023年初连年拉尼娜现象的“冷却”影响,过去9年仍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目标,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较工业化前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水平,同时寻求限制在更安全的1.5摄氏度以内。

然而,《巴黎协定》实施的进度不尽如人意。去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出警报,根据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节奏,地球正处于升温幅度到2100年达到2.9摄氏度的轨道上。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坦言,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已“不太可能”。

“长期来看,考虑到全球燃油车存量,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有着巨大需求。但产能是否过剩,是一个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用语,要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急剧变化。”刘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全球市场需求很容易消纳中国产能

近一段时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等美国高官不断公开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还在访华期间就这一问题向中方“表达关切”。

对此,中方已多次阐明,美方“产能过剩论”完全背离客观事实和经济规律,本质上是保护主义。中国的新能源产能是助推世界经济绿色转型亟需的先进产能,而不是过剩产能。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谈论“产能过剩”的前提在于产能相对于什么是过剩的,是本国的需求还是世界的需求。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各国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强项,以超出本国需求的强项产能给全世界提供服务。西方一些人故意混淆了有关概念。“比如美国,波音飞机除了在美国国内使用,还卖给全世界。美国的大豆很多都卖给了中国。这时候他们怎么不说产能过剩呢?”

“产能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不断变化的。”刘英举出汽车的例子,当疫情来袭,人们外出减少,购车需求也减少,产能就会明显过剩。但如果全国放松限购,人们蜂拥去买车,很可能汽车会供不应求。如果市场都看好新能源汽车,纷纷进行投资,产能又会分为在建产能、已建产能和拟建产能。由于供给和需求不断变化,产能在供给侧和需求侧达到完全均衡,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概率几乎为零的事件。现实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能略微超出需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而2023年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120.3万辆,仅为全球需求的十分之一左右。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价格相对低廉,使一些国家担心对他们国内的新能源产业造成冲击。但实际上,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自己不发展,还觉得别人跑得太快。”林伯强说,如果把中国的新能源产能放在全球市场来看,“产能过剩”是毫无道理的,以当前全球市场的需求量可以很容易地消纳中国的产能,关键在于他们“不想买”。

因竞争力不足而炒作的政治化概念

连番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美国财长耶伦是资深经济学家出身,曾在多所全球知名高校担任经济学教授,并曾任美联储主席。

“美国现在炒作的‘产能过剩’,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刘英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有关耶伦的细节,在她4月访华结束前在北京举办的记者会上,当被多位记者问到“产能过剩”问题,一直皱着眉头,不太情愿地作答。在刘英看来,耶伦作为经济学家,显然也很清楚“产能过剩”是个政治化概念,意在对中国产品进行打压。

白明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与其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不足有关。欧美国家新能源产业生产成本较高,与之相比,中国新能源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性价比不高,竞争力不足,就指责竞争对手‘产能过剩’,这是没有道理的。”

亚洲影响力创新资本创始人、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刘扬声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指出,在能源转型的革命性进程中,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投入、认真地应对。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规模、物流和整个供应链方面的建设,已经使中国具备了全球新能源产业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西方国家无法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竞争,所以只能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实施反倾销调查、加征关税等各种莫名其妙的手段来进行打压了。

刘英说,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先后推出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与《芯片与科学法案》三大法案,希望推动关键产业回流,提升美国自身的产能,但一直没有做到。美国在全球推行对华“脱钩断链”,也遭遇挫折,改为“去风险”。如今大肆炒作中国“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希望继续推动产业回流,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名正言顺地继续对华加征关税,其出发点是纯粹政治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