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朝光绪年间,金陵城里有家叫作“祥珍”的珠宝店被人“做局”,损失高达一万多两银子,偏偏做局之人还使得是连环套,其情节设计之精妙,角色互动之精心,让贪图高额利润的掌柜和伙计在事前愣是没瞧出半分端倪,在事后则是有苦说不出,还得给东家赔付损失。

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样的:

话说祥珍珠宝店,在当时是金陵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店,店铺前后共有三进,前院和内院做经营和住宿之用,而后面的一进院子里,有六七间房子,就那么空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掌柜的就让伙计贴了张招租的帖子,想着把院子租出去,多少能挣点租金。

没过几天,就有一位姓刘的人来租,说是要用来做公馆。

由于这人不计较租金,付钱也爽利,掌柜的就把后院就租给了他。

当刘姓租客带着家眷住下来,并在院子外贴了个“刘公馆”的条子后,他就天天坐着轿子到外面访客寻友,进出颇为频繁,一来二去的,刘姓租客就跟珠宝店的掌柜和一众伙计都相熟了。

却说有一天,刘姓租客拿着一个包袱,走进店里,说是有几件东西,本来都是他的心爱之物,但此刻手中银钱有些不便,打算拿去卖了,问店里要不要。如果要,那最好,如果不要,希望能放在店里寄卖。

见有生意做,一众伙计忙问他是什么东西。

刘姓租客打开包袱,从里面取出来一尊玉佛,约有一尺五六寸高。还有一对白玉花瓶,一支玉镶翡翠如意,以及一个扳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件东西,经店里面负责鉴定的人一看,按他的经验,认为顶多不过值三千两银子。

刘姓租客一听,顿时有些不乐意,说四件东西,他要卖两万两。说完,他语气一转,对掌柜的说,倘若东西放在店里卖出去,他愿意给店里半成的佣金。

掌柜的一听对方愿意给一千两银子的佣金,很有些心动,虽然仍觉得以两万两银子的价格,东西是卖不出去的,可他转念一想,觉得反正是寄卖,店里也不需要承担成本,而且四件东西也不占地方,放在店里当个摆设也是好的,于是就答应了他。

就这样时间过了有三个月,期间也有人来问价,可他们一听价钱,无不是吓得吐舌头,连一个还价的人都没有。

却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人,对方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镯之类,又买了一挂朝珠,在付钱的时候,客人跟伙计讨价还价,言语交谈间将几件东西的来历和出处,以及哪哪有什么毛病,都说的是清清楚楚。

交易完成后,一众伙计一边感慨对方真是个行家,一边则苦笑着说,对方还的价钱,实在是很内行,东西卖出去也没赚多少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天后,这位客人又来看东西,这一次他带了两个人过来,在店里来回选看了许久,等到三人看到边角的柜台上所放着的玉佛、花瓶、如意后,三人中有人轻“咦”了一声,随后领头的就指着这几件东西,让伙计取出来,说要看看。

一旁的伙计不敢怠慢,连忙将几件东西取出来给他们看。

对方拿在手里后端详片刻,开口就说整个金陵城里,怕也找不出这些个东西,赞赏了半天,随后便问价钱。

有一个伙计见他十分中意,就有心打趣,说是三件东西怎么着也得要三万两银子。

那客人一听,说东西虽然好,却也到不了这个价,顶多不过一个折半价罢了。

这三万两白银,折半就是一万五千两。伙计看他这么说,觉得有卖出去的可能,于是就把扳指也拿出来给他看,并说明四样东西都是别人寄卖的。

对方拿起扳指看了看,也觉得十分中意,可嘴里却说即便是加上扳指,也还是到不了三万两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伙计自然是让他还价,可这位客人表示他已经开过价了,就是一万五千两银子。

这时,另外一个伙计走过来说:“您说的价是那几件的价,怎么添了这个扳指,还是这个价呢?”

客人闻言笑了笑,说也罢,那就一万六千两吧。

这个价格伙计自然是不敢答应的,于是双方继续谈价,客人说加到一万七,伙计说最少要两万六。客人见伙计不肯松口,于是什么也没买,带着人转身就走了。

待这位客人走后,早就把事情经过都看在眼里的掌柜,连忙吩咐人,说把这几件东西再给好好看看。

可曾在大当铺里做了好些年朝奉的老师傅,左看右看,表示实在没看出哪里有什么好,而且他还表示想不通那位看着很内行的客人,为何会给出这么高的价钱。

掌柜的担心老师傅看走了眼,于是就请了同行的看货老手来看,同行也说不过值个三四千两银子。

这下子掌柜的犯了疑,心里思量着那位客人前番来买东西,表现的十分内行,怕不是这回伙计给出的是重价,对方未必肯上当。

就在掌柜的想来想去,总觉得莫名其妙的时候。

次日一早,那客人带了一个人来到店里,声称愿意再加一千两的价。由于老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反过来对于卖家来说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掌柜的没有答应,买卖没有成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让掌柜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客人打愿意加价那天起,之后是天天来,每次都多多少少加一点价,直到有一天,客人说东西买了是要当做寿礼,送给京城里某位中堂大人的,他把价格加到了两万四千两银子。

听对方这样说,掌柜的心想连那刘姓租客许下的半成佣金,东西一旦卖出去,足足能赚五千两银子,于是就同意交易。

客人脸上一喜,可随后他从衣襟里掏出来一张五百两的银票,放在柜台上,然后略带歉意的对掌柜的说暂时没有现银,他以这五百两做为定金,最多十天就带足银子再来取东西。

倘若十天后他没来,定金也就不要了,只是有一点,十天之内,店里不能把东西给卖了,否则就是赔他二十四万两银子,他都不答应。

掌柜的一听,都没怎么寻思就答应了下来,因为横竖店里都不吃亏,反而还有得赚。

但那位客人在临走之前,提了一个要求,说交易太大,恐空口无凭,所以需要掌柜的给他立个字据。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店里自然依他,当即按照他所说,立了字据。

随后的几天里,掌柜和众伙计的心情是相当的好,无不盼着那名客人早些来,但一连八天,都没等来。

不提众人心里作何感想,却说当天夜里,店外传来一阵敲门声,不是平常那种先敲一下,再敲两下,而是连续敲了许多下,值夜的伙计急忙打开门询问,来人则仓仓皇皇的问:“这里可是刘公馆吗?”

伙计应声说是,来人便走了进来,伙计抬手指引他进了后院。

不多一会,后院里面突然传来嚎啕大哭的声音,吓得掌柜的连忙让伙计去打听。伙计打听回来,说是刘老爷得了家书,家书上说他家老太太去了。

由于事不关己,店里一干人也就没太在意。

不料到了次日一早,那刘姓租客进到店里,跟掌柜的说要算一算房钱,他即日就要带着家眷回籍尽孝,并表示当夜就要上船,向掌柜要那几件东西。

掌柜的一想,想着明天就是约定交易的日期,当即就劝他再等一日。

刘姓租客闻言,是说什么都不肯,掌柜的再三请求,对方非但执意不从,反而还说像掌柜这类做生意的人眼里只有买卖,不懂得规矩,但凡得了这种消息,是要星夜回去的。

一通义正言辞后,刘姓租客解释说按照规矩,昨夜得了信他就该动身,只是要收拾行李,没办法,只好耽搁了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柜的见他这样说,心里一合计,想着东西是已经卖出去了,不可能再还给他,好在只相隔一天,不如从店里取银子付给他,于是便扣下一千两银子的佣金,付给了刘姓租客一万九千两银子。

有了银子,刘姓租客自然也不多说,即日动身,带着家眷走了。

至于那个约定要来买东西的客人,莫说第十天,时间都过一个月,连影子都看不见一个。

从白赚五千两,到亏损一万六千两,掌柜的是懊恼不已,偏巧遇到东家来查账,在知道这件事后,东家当即责成掌柜的和众伙计一起赔付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柜的自然不依,问东家这明显是那刘姓租客故意做局来行骗,可有个什么法子想想?

东家闻言,静下心想了想,随后告诉掌柜,说这事没法子可想,即便是找到他本人也没用,因为对方的确有东西卖给店里,不过是店里自家上当,买的贵了些,这难道有什么凭据,说他是骗子?

至于找那个约定要买东西的客人,则更没用,因为那人同店里立下了字据,说十天不来,情愿不要定金,他都已经不要定金了,你还能拿他怎么样?

言罢,东家长叹一声,感慨说似这等骗术,任是什么聪明人,也都要入彀,何况做生意的人,向来只知道谋利,哪里还能想着有个害字在后头了?

上述故事,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但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

仔细分析这个故事中所讲述的骗局,我认为其中精心之处有六点。

第一,刘姓租客在租下珠宝店后院后,他先是与掌柜和伙计建立了良好关系,然后故意展示贵重物品,并提出以高价寄卖这些物品,目的是为了设置一个陷阱,让掌柜和伙计认为四件东西有可能非常珍贵。

第二,刘姓租客提出给店里半成的佣金,这让珠宝店一干人等,虽然知道物品的售价远高于物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寄卖,不仅不需要成本,而且还有利可图,所以便很乐意接受对方寄卖的提议。

第三,当一个表现的很内行的客人出现,并对四件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后,这让珠宝店众人认为这些东西确实有市场,从而更加相信刘姓租客。

第四,当掌柜的同意以高价卖出四件东西时,假买家只支付了很小部分定金,要求珠宝店在十天内不得将东西卖给他人,并立下字据。这实际上是为了防止珠宝店众人发现这一个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在交易即将完成的前一天,刘姓租客以很意外却又很合理的方式需要立即离开,并要求取回物品。此举不仅没有引起珠宝店众人的怀疑,还迫使珠宝店为了不失去即将到手的巨额利润,决定承担风险,支付一万九千两银子。

第六,当珠宝店在支出一万九千两银子后,假买家没有出现,刘姓租客也已经消失,珠宝店损失了大量银子后,却又没任何办法来追回损失。

总的来说,故事中的骗局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精心设计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既让珠宝店贪图高额利润,又让珠宝店没有仔细考虑其中的风险,最终落入了陷阱。

这无疑是吴趼人在告诉我们这些读者,在商业交易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