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酷啦!”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教学楼大厅里,师生们围着展台边看边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底,由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支持的“信息科技x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云游校园”在北师大实验中学举办了项目成果展示。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开展“信息科技x数学”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完成了对学校各主要建筑物的数据测量和等比例建模,并最终在微信小程序中实现了通过AR云游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11月,“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正式亮相,这个专门为教学场景打造的编程工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管理功能和教学模板,可供师生快速上手。随后,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始支持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在北京各校的落地,负责案例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北师大实验中学被微信选为“小程序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今年,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联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教授,在全国展开了信息科技x数学跨学科课程。其中,未来基因协助完成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教师培训,讲解了AR项目制作流程,并协助完成了项目制作。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分组完成了校园建筑物的尺寸测量、图片拍摄、3D建模、3D打印、小程序设计与制作,最终在小程序中呈现了AR效果。

在项目进展中,学生们遇到了不少问题,并想办法逐一解决。在数学方面,为了解决建筑物高度不好测量的问题,学生们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建筑物高度的测量。在信息科技方面,3D建模的过程中还原建筑物的细节工作量较大,同学们通过拍摄建筑物各立面图片,对图片进行进一步裁切、矫正、拼接,进而得到了建筑物贴图。最终以贴图的形式,替代了大量繁琐的建模工作。

参与项目的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侯博瑄同学说:“这次跨学科活动,考验了我们对大型建筑的测量,锻炼了我们数理化信的综合运用。后期小程序的编程,要求在一周时间内,学习微信程序的开发原理和运用,提高了我们短时间的学习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编程过程中我们通过团队合作分工,短时间内完成了贴图、建模、编程等环节,面对不懂的地方我们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虽然编程的过程十分辛苦,但看到成品展出时心中仍充满了激动与自豪。”

项目完成后的展示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感叹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程度如此高的学科,能够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这在学生乃至老师的经验中都从未有过,(这个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真是太棒了!今天学生们围在沙盘前还在讨论信毅楼前面那个帽的受力,怎么才能建模建得稳固;在同一个楼的小组在讨论到底谁测的数据更准……这些学术上的讨论还在继续,(这个项目)开启了他们用科学眼光看世界的实证研究之旅,这样的探索太有意义了!”

“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入口:https://edu.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