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兰,女,1949年生人,1970年参加工作,在安阳市邮电局长途台话务员岗位,一干就是30年。带着对邮电事业更迭发展的探究,怀着对邮电人峥嵘岁月的敬畏,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年已古稀的前辈,重温劳模故事,传承劳模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劳动模范、话务员董新兰)

梦想起步。从古代的飞鸽传书、烽火传讯到如今人手一机,通信行业发展的瞬息万变中蕴藏着一代又一代邮电人的闪光智慧。1970年21岁的董新兰按照军人的标准顺利通过了政审和体格检查,成为一名长话连话务员。招录工作非常严格,一想到能当兵,能为国家做点事情,董新兰就感到由衷的光荣。长话连连长是老科长吕书琴,指导员是当时的军分区干部。刚上班那几年,除了本职工作外,她与同志们一起挖地道,修建防空洞,每天早上大家抢着干活,稍微来晚点,单位的公共卫生就已经被别人打扫完。这些回忆在董新兰的脑海中如昨日一般清晰深刻,让人无法忘怀。

追梦之路。1978年改革开放如春风荡漾,邮电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新气象。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学业务、大练基本功”“抓革命、促生产”这样的技术比武,评选行业状元。七十年代的邮电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和匮乏,交换设备均是人工磁石交换机,需要人为接通或转接电话。董新兰在的长途电话台主要负责转接安阳地区到国内各个地方的长途电话和国际长途电话。长途多转台要接通一个电话最少需要3个话务员,一般要经过五六个话务员转接,有时甚至需要十来个话务员转接才能接通一个电话,接通后还需要实时注意通信状态。高杆明线质量不好,刮风下雨经常会引起中断和声音小问题,需要实时观察协助传送,不停的进行转接说话。工作中,董新兰左手负责转接电话,右手完成拨号、记录通话时长等多项工作。为了训练准确快速盲拨电话,她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抬头,手指练肿了也毫不在意。除了手速要求快而准,话务员还需要熟练记忆各种电话号码和地名。为了节省时间,她利用在家的短暂时间,一边做家务一边背地名和号码,曾经把淘米水倒进了脸盆,晚上背到深夜,趴桌上睡会,醒来继续练习。家里的墙上,到处都粘满了地名和电话号码。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全国技术大比武,她以每张电话的平均接续时长108.5秒的优异成绩,超过了邮电部颁布的170秒的优秀标准,并且在河南省邮电系统话务员地名记忆考核中,勇夺全省第二名。

梦想成真。1988年董新兰实现了接转长途电话2.7万多张,多产量业绩远远超出了邮电部部颁标准8千多张,相当于5个半月的工作量,从而以质量全红提前跨入了1989年,被人们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她说:“迅速、准确、安全、方便是我坚定执行的八字工作方针,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能让用户麻烦半分。我记忆特别深的是,在海峡两岸刚刚实现邮路互通的时候,我帮安阳一个90岁的老母亲同台湾的亲人接通长途,双方刚一对话,就都泣不成声。当时的我很感动,也很幸福,替90岁的老人高兴、替自己成功接续高兴。”

1989年国庆大典期间,董新兰作为邮电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表彰大会,并和其他劳模代表应邀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看了国庆阅兵。她感慨“身着人民邮电制服,能在那么大的场合为咱们邮电增光添彩,真的特别激动和自豪,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董新兰用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诠释了老一辈邮电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以劳动绽放芳华,用奋斗成就幸福。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通信人,更应该把握当下,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勇敢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引领下,共筑联通梦,共谱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