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裕,这人小名寄奴,字德舆,生在晋陵丹徒,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别看他名声响亮,祖宗来历却是个谜。

刘裕自己说,他家原本是彭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那块儿,还是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往上数,竟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代。

不过,也有人传说刘裕本来姓项,后来才改姓刘。

但这说法没啥证据,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影了。

所以,刘裕跟其他刘姓家族没什么血缘关系,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话说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封自己的儿子刘英为楚公,过了两年,又把他晋升为楚王,楚郡也恢复成了楚国的封地。

可是到了汉明帝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谋反,结果国除为郡,楚郡变回了汉家的地盘。

彭城呢,就是当时楚国的都城,所以就很奇怪,三国终结了刘汉,司马灭了蜀汉,但这司马王朝又让刘姓给平了,有点奇妙的宿命感。

到了晋朝东迁的那会儿,刘氏家族搬到了晋陵丹徒的京口里。

搬家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大规模的迁徙,简直像搬山。刘裕的祖辈们,带着家当,走南闯北,最后落脚在京口,也算是安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晋时期,五胡乱华后的政治割裂使得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其薄弱。

各地军阀割据,互相攻伐,战火不断。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

咸和五年,成帝开始丈量田地,每亩地收三升米的税。对国家来说,这能增加收入,但对农民来说,这是个很大的负担。毕竟他们辛苦种地,本来收成就不多,还要交出十分之一给政府,这让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了。

到了咸康初年,情况更糟了。那几年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庄稼基本没收成,田赋空缺五十多万斛。政府还是要收税,但百姓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粮食,面对天灾和高税收,日子苦得很。

哀帝上台后,把每亩地的税从三升米减到二升米。虽然少了一升,但对百姓来说,负担还是很重。不过,这至少让他们稍微松了一口气,能够有更多的粮食留给自己吃。

刘裕就出生在这么一个东晋末年的环境下,还是一个基层办公室主任家庭。

刘裕的祖父刘靖,那可是东晋的东安太守。说白了,太守在那年代就是郡里的一把手,就是市长、财政局长、招商局长合体再加上个法官的角色。

那时候,每个郡都有这么一个大官,啥事儿都归他管。

户籍登记、税收管理、农业发展,地方最高的法官,刑事案件、民事纠纷,全得找他拍板。那惊堂木一拍,谁敢不服?

不仅如此,太守还得盯着税收和财政,管着郡里的收入和支出,推动农业、搞手工业、发展商业,忙得跟陀螺似的。军事方面的活儿也全得他来抓,防贼防匪,组织征兵,管理防务。

刘靖手下还有一大帮人帮忙。主簿是个管文书档案的书生,主记室则负责记录重要文书。门下贼曹,那就是治安队长,专门处理治安和刑事案件。还有五官掾、功曹史、循行小史等,都是太守的小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郡里的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这帮助手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处理着郡里的各种日常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户数多的地方,还得多配些职吏和散吏,专门干些具体的行政和杂务工作。太守就是郡里的大当家,事无巨细都得管着。法律、财政、军事、农业、商业等方面的事儿,全都要他操心。

再说刘裕的老爹刘翘,虽然挂了个郡功曹的头衔,但其实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书档案,所有的文件都得他来分类、整理和归档。就像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功曹得把所有的文件弄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要帮太守处理行政事务。

郡里有什么重要的决定、公告,功曹都要帮着起草、审核,然后发出去通知大家。

这就像现在的秘书长,总是忙得团团转,确保行政事务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功曹还负责巡查和监督郡里的各项工作。哪里有问题,他得第一时间发现,并向太守汇报。比如,某地农田有问题,某个市场不规范,功曹都得去看看,确保一切都按规矩来。

功曹还得参与郡里的人事管理,官吏的任命、升迁、考核,他都有份参与。就像现在的人事主管,得把好人事关,确保各部门有序运行。说白了,他老爹这工作简直是拿一份钱干着现在整个办公室的活,当地的驴全拴一起,都没他爹这么牛马。

别看是吃公家饭,可在东晋那时候,五胡乱华才结束了西晋,东晋也不过几十年,虽然没有那么动乱了,可也好不到哪里。每天忙得跟无头苍蝇似的,但也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天祸从天降。

家里仍然捉襟见肘,母亲去世后,刘翘没钱请奶妈,家人甚至考虑要不要放弃抚养刘裕。这种情境在东晋并不少见,反而是特别多。

这时,刘裕的姑姑刚好生了一个孩子叫刘怀敬,还没满月呢,她就心一横,把自己亲生儿子的奶给断了,亲自喂养刘裕。刘裕的命算是保住了。

这在古时候比较常见,那时候物质困乏,困乏到什么程度呢?别说奶娘了,草皮都能给你掘了,尤其是东晋那时候。

在那时候,姑姑都会把侄子当成自家孩子来养,毕竟是亲哥哥的血脉,自然不会见死不救,古人对血脉极其看重,特别是战乱时期,孩子只要能活下去,香火就不断。

这样的传统依然会影响到至今,姑姑一般都特别疼侄子,就像有的小姨会特别疼外甥一样。

也是因为刘裕姑姑的这份恩情,刘裕长大后没少报答她,让刘怀敬当上了会稽太守,还封了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荣华富贵尽享。

刘裕渐渐长大,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只认识几个大字,但志向远大,不拘泥于细节。家里虽贫,他住在京口,靠卖鞋为生,但对继母却是孝顺至极。

每次看到这,我都一致怀疑卖草鞋是不是刘氏家族的天赋?

不过,卖草鞋出皇帝的几率还是太低了,这么些年,只有那么几位。

每天一大早,他挑着鞋摊出门,嘴里还哼着小曲,日子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

刘裕这家伙,虽然认识几个字,但就跟大多数街头混混似的,书读得真不多。他性格刚烈,活得放荡,没啥正形儿,最爱干的事儿就是赌樗蒲。

那赌桌上一坐,家里那点积蓄啊,早就全给他折腾得一干二净了。

经常赌得昏天黑地,连老天爷都不想看了,觉得还是以后再看好一点,省得这运气全在这段时间花完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这是一个赌狗,还是酋长赌狗,不敢说逢赌必输,但至少没赢过。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从古至今,赌场都没让人赢过,所以,赌碰不得啊。

刘裕这赌狗输就输了,最颠得还是他还借钱赌了,我发现,赌狗一旦上头,就喜欢借钱,自古都没变过啊。

他借了骠骑咨义刁逵的三万社钱,这社钱是什么呢?就是当时古代村集体的公共费用,可以理解为现在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

可刘裕呢,拖拖拉拉的,压根儿没打算还,说到这刁畅的兄长刁逵,他可不是什么善茬,骠骑将军的参谋,一眼就看出的刘裕轻佻狡猾,不是什么正经人。

于是,刘裕欠了社钱三万,不想还是不是?刁逵抓住他就逼着还钱。

要不是骠骑的长史王谧帮忙,替他还了这笔钱,刘裕可能早被打得爹妈都不认了。

那时候,刘裕在人群中就跟个瘟神似的,谁见了都躲,生怕沾上他的晦气。街坊邻里对他是指指点点,背地里还嘲笑他,说他就跟个破烂不堪的旧衣服,没啥指望。

可是谁能想到呢,风水轮流转,刘裕后来诛杀桓玄,顺便把刁家的人全给宰了,那可是因为早年积怨太深。刁逵那会儿大概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被当年欠钱不还的小混混给报复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刘裕是真的,有恩必报,有仇必究的人。

好像极端的人更容易成事,从范雎到朱元璋,当然,也更容易翻车。

不过王谧,那是真识人。他常对刘裕说:“你小子将来肯定是一代英雄。”结果他还真说准了。

世道真是变幻无常,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欠钱不还的烂赌仔,竟然成了皇帝呢?而且还是特别生猛的皇帝,一统南境的皇帝。

如果不是命短,或者生在王侯将相家起步早点,估计又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历史的新衣;

众人皆钟情于硬币所显的面值,却常遗漏其背面,正如历史一般,当我们翻过历史那被光辉装饰的新衣,才得以一窥其最真实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