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气原因所限,中国路跑赛事在夏天进入淡季,辽西历史文化名城锦州将本地的第一场全马赛事选在此时,正好避开了春秋两季的路跑密集期,也吸引了很多跑者,这也是我第四次来到英雄城市锦州,用脚步“丈量”美丽的小凌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届锦州马拉松打出的口号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壮与幽默——“奔赴山海,前程是锦”,上半句体现了锦州作为一座山海之城的特色,后半句又把东北口音中最具代表性的si/shi谐音化表达,很有意思。

当然,跑一座城,更多的意义在于跑步之外。对于锦州的辽代古塔、义县的奉国寺,心心念念多年,于是这次带着计划去近距离探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州全城有句口号:英雄城市,锦州不错。自己认为自己英雄、不错,这份自信,特别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河而跑

山水无边唯欠荫

首次锦州马拉松的路线设计虽然“经济适用”,却也算贴合本地的地理资源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马、半马、10公里跑和欢乐跑的路线都以小凌河沿线的滨河路为核心,全马的路线就是在跑过半程时折返回到起点,即为全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小凌河是东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两条河流,河流走向呈南北趋东走势,大凌河干流流至辽宁省北票市附近后,折而东流又经义县,顺着医巫闾山脉的西南继续东流,经凌海市注入渤海的辽东湾。小凌河发源于松岭和黑山,其走向几乎与大凌河平行,在锦州市附近折而东流入渤海的锦州湾。从地图上看,大、小凌河流域干流的整体走势,犹如一大一小的弓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大、小凌河流域降水量充沛、土壤肥沃、负山面海,又是沟通东北与中原内陆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通要道,从旧石器时代的鸽子洞洞穴遗址到孕育出早期龙文化的查海遗迹,再到拉开中华6000年文明序幕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以及神秘的玉龙-红山文化,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大、小凌河流域成为刚刚崛起的契丹人的重要领地,众多佛寺从此兴盛,直到今天仍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毫不夸张地讲,大、小凌河流域哺育了东北古代民族文化,是东北文明的重要摇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赛日当天的体感气温还算好,但是极晒,紫外线强度大,沿河赛道的路况整体非常平坦,没有大起伏的坡路,其实很适合追求成绩的跑者冲P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马赛道一路沿河而行,时值周末,沿途很多百姓正在露营休闲、烧烤。小凌河的河道上,还有很多参与赛艇、风帆、划船等水上休闲运动的人们,河道沿线的小型湿地生态绝佳,因此吸引了各类飞鸟低空飞翔。人鸟共居,和谐共处,配合远处的医巫闾山,远远看去,确实挺美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中不足的是,沿河赛道上的树荫几近没有,全程大部分时间,跑者都要暴露在烈日之下无处藏身,我只好开解自己,全当是洗了个日光浴为身体补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采用折返赛道的缘故,双向赛道上的补给站交错在一起,倒为跑者提供了更频繁的补给供应,但有一个瑕疵,就是一些跑者会跑到对向赛道去拿水,赛事秩序受到了一些挑战。特别全程对半程返程者的干扰,指挥人员花了不少力气。

赛事的饮料供应充足,但考虑到在如此暴晒的天气条件,除了补水之外,跑者还需要尽快补盐,但这次赛事上可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对盐丸的供应量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锦马的整体参赛人数达到万人,但其中全马参赛者只有1000余人。尽管只是一场中小型赛事,但当地主办方的诚意还是足够的。沿途的补给算充实,志愿者也都热情饱满。由于当天的气温比较炎热,有跑者中暑后,快速被救护车拉走急救。就是太晒,把志愿者们也弄的相当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我刚从高原下来,加上天气太晒,在折返的最后15公里赛段,我的心率保持在140以下,最后以4小时39分结束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古访寺

宝刹无声诉古今

锦州是一座悠闲的城市,山海之间,既有来自大自然馈赠的海洋与河流,又有穿越千载遗存至今的文化古迹,还有近代史可歌可泣的辽沈战役赋予这座城市的英雄故事。

锦州之名始于辽代,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因采桑织锦,生产专供皇家使用的锦衣、锦缎、锦绣,而得名于“锦”字,被誉为“锦绣之州”。

锦州南临渤海,扼辽西走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见证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

明末,这里是明清松锦大战古战场,清军由此进关问鼎中原。近代在北镇沟帮子成立了中共沟帮子铁路支部,建立了辽宁境内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以锦州地域为活动中心的辽西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东北民众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48年,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战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这里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外公在建筑师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是我每去锦州必打卡的地方,也是很多游客的必去之地。如今,这里也已经成为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军事历史主题公园。在纪念馆内,我们可以欣赏到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展示手段,再现宏大战争场面的《攻克锦州》全景画,这也是中国博物馆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景画的手法。

在锦州港边一座小岛上,一座耸立于滔滔大海之中的山,因形似笔架而得名笔架山。

由于山体狭长的地貌,潮汐长年累月的冲击,形成了世间奇观——天国神路。每天涨潮时海水从两侧向天桥夹击,使其渐渐变窄、变短,直到隐入一片汪洋之中,笔架山就成了汪洋中的一个小岛,需坐船上去;而当每天日落退潮时神路便浮出海面,岛上的人们便可走回大陆。山上有亭、台、殿、阁,最著名的是最高点的三清阁,集佛、道、儒三教神圣及盘古氏供奉于一阁,信者如织。

笔架山岛上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石结构建筑、建于清代的三清阁,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

锦州地区有一句谚语:“义州佛、锦州塔、宁远牌楼,钢屯狮子一对俩。”前面两句,指得就是锦州最著名的佛塔古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锦州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锦州市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的大广济寺塔。

大广济寺肇建于辽道宗清宁年间,大殿前的月台制造风格即为辽代式样,明永乐年间至嘉靖年间曾多次维修,嘉靖十四年(1535)被火烧毁,清道光六年(1826)至九年(1829)重修。

大广济寺塔体量宏大,是东北最高的古代建筑,也是从北京到沈阳沿途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是锦州古城的徽标。

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还有一座明代古刹遗址——观音阁。观音阁原有正殿3楹,东西配殿各两楹,前殿3楹,东西廊各3楹,山门1楹。寺中存有石狮1对,石碑4甬,铁鼎1尊,铜钟1座,横匾5块,巨石1块,古松两株。观音阁,原名南海寺、松雪庵,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义州佛”所指为锦州北部的义县古迹。义县素有“塞北佛都”美誉,保存至今的辽代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俗称大佛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金元时期的奉国寺曾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寺之一。寺院留存至今的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而大雄殿本身,也代表了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也是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奉国寺参观的过程中,有幸遇到了当地文保部门的刘老师,他得知我的建筑师身份之后,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解,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小时,热爱文物古建的人交流起来,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

据了解,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梁思成、林徽因和罗哲文先生都对这一伟大历史遗存给予了重要评价。

梁思成曾发表学术报告,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称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历经千载的古建筑,很少有能够逃开战火劫难的,唯独奉国寺不可思议地避过了5次劫难,一是金灭辽战争中,二是元灭金战争中,三是元代武平(今宁城)大地震之后,寺院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四是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时,奉国寺大雄殿殿顶被一枚炸弹击穿,炮弹落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双手之中,有惊无险的是,炮弹没能爆炸,只是损伤了佛像右手,更神奇的是,另有两枚落在寺院中的炸弹竟然是哑弹。而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劫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许多庙宇被拆毁,奉国寺因为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一次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跑旅趣事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乘坐高铁到锦州时,我才得知自己乘坐的是末班列车,在站外等候出租车时,听其他乘客说,不会再有出租车过来拉客了。我正在踌躇间,旁边一对也在等车的小姐妹主动问我愿不愿意拼车回城。

在车上闲谈中,我得知她们是辽宁朝阳人,在锦州居住生活,而她们在听说我是从北京过来跑马拉松的之后,非常热情地表示,不需要我负担车费了,我当然不同意,但无奈抢不过她们的热情,分别之际,这对锦州姐妹再次对我表示祝福:希望你在锦州跑得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酒店办理入住时,服务员告诉我,比赛日早晨时间太早,酒店早餐还未供应,但是你不用担心,可以到酒店门外不远处的早市感受一下。“我们这早、夜市都特别值得去”。于是,第二天一早,我直奔早市,好不热闹,什么种类都有。一看来跑马拉松,立马端上,非常有效率。

中午过后,顺利完赛,回到酒店门口时,我又路过那个早市,这片热闹的市集已经变身果品集贸市场,一个正在卖西瓜的大姐热情地招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姐切下一块西瓜,对我说:四块钱,给你四分之一个西瓜,你们跑马拉松的,跑完得赶紧补糖。我大笑说,你还真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酒店出来,我打了个车去义县看古迹,司机小哥带着我,走走停停,非常随意。在义县,大凌河穿过,环境很漂亮,可以感受到了当地人生活节奏的松弛感。司机小哥和我聊天时说,他的收入不高,每个月拿到手的不过三千元。当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不高,但这边的消费水平也很低,整体上可以保持一个舒服的生活节奏,主要是没你们大城市那么卷。“你们大城市我们轻易也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奉国寺、广胜塔、永泰门、凌河古渡、教堂、南大寺……除了万佛堂实在来不及,义县的古迹看的我如痴如醉。行程快结束前,开车的小哥突然热情地说:大哥你这么喜欢古迹,我必须带你去火车站看看!

我说,那有啥可看的?

小哥说,那可是网红打卡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义县火车站,我才知道小哥所言非虚。小巧的百年建筑,真是太好看了。

义县老火车站建于1921年,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授意,由其麾下干将,时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兼东三省官银号督办、有“民国循吏第一人”之称的王永江亲自主持修建的。这是一座带有日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属于“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据考证,这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建筑火车站,2013年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锦州的美食,最著名的当然是烧烤。

锦州烧烤在东北属于“独一档”的存在,这座临海有山的城市,有着来自海陆空的新鲜食材,花样繁多,烧烤料一撒,味蕾立刻被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当地人介绍,锦州烧烤的历史悠久,追溯起来,甚至可以到十七世纪中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逐渐向全国各地传播,并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如今,锦州烧烤已经成为锦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22年入选了国家的《地标美食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州的凌河夜市已成为锦州的一张新名片,一到傍晚,人声鼎沸,千余摊位服务成几万名络绎不绝的食客,点亮了城市的夜经济。

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在锦州,我的收获显然更多。匆匆一个周末,从离开火车站开始,我便深刻感受到了最淳朴的辽西名城淳朴民风,然后,从凌晨五六点的早市,到深夜十二点的繁华夜市,我对锦州美食也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

说回到赛事本身,作为第一年举办全马的城市,锦州整体的表现还算可以。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提几个小建议:

一是如果明年还在这个时间点办赛,在不调整赛道路线的前提下,为了能让跑者尽量减少暴晒,可以将比赛时间提前。今年7点半起跑,对于夏天来讲,其实有些晚了,完全可以参照东南亚国家的路跑赛事,将起跑时间提前到早上6点;

二是在赛道沿途的补给点设置,由于是折返赛道,完全可以将补给站设置在双向赛道的中间,一来可以同时为两边的跑者服务,二来也避免了部分跑者逆行的赛事秩序问题;

三是希望明年的赛事能将盐丸和医护急救站的细节工作再完善一些,盐丸的成本很低,又有运动物资赞助商提供,供应量可以增大,而医护急救站的排布也应更科学合理。多些喷雾舒缓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探协百马协会的成员再次集体出动,共有超过30名“老马”一起跑锦州。真的越来越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是要再次感慨,在与当地人交往的短短几天里,我对小城生活的松弛感印象深刻,有烧烤小串儿,有山海资源,活在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与内卷,其实,也是美好生活的另一种范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高成长思维》、《全球新常态》。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6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204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