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大为 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

“大麦网这么赚钱,我一点也不意外。”

日前,阿里影业发布了2024财年业绩报告,一同公布的还包括被收购的票务平台大麦网。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末,阿里影业营收50.36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大麦网贡献了近30%,财年内大麦网净利润约11.6亿,换算下来平均每个月的盈利近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阿里影业财报

虽然盈利能力足够亮眼,但围绕在大麦网身边的质疑声却从不间断。霸王条款、强制消费、拒绝退票等,几乎每场演出开始前都会有类似的吐槽。在这一切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饭圈文化的推波助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麦网,又赢麻了

作为周杰伦、五月天等头部演唱会的总票务代理方,2023年大麦网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规模达到了740亿,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0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票房收入为201.7亿,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高达373.6%。

行业规模迅猛增长,主打演出票务代理的大麦网,自然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一季度大麦网并表收入为14.8亿,同比增长500%,整个财年内大麦网经调整盈利为11.6亿,相当于每个月都能大赚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大麦网微信小程序

强大的吸金能力只是其一,经过在演出票务行业的多年深耕,大麦网在业内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当之高。

2024财年大麦网累计销售演出达44.3万场,是2020财年的3.6倍。除此之外,购票人次和票房规模上也呈现出了倍数级别增长,在整个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头部明星演唱会覆盖率更是接近100%,称得上一家独大。

公开资料显示,大麦网成立于2004年,作为一家现代娱乐产业服务提供商,业务范围包括演唱会、话剧、体育赛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大麦网微信小程序

2017年初阿里影业斥资12亿全资收购大麦网,至此后者正式融入阿里大文娱业务板块,成为阿里影业营收增长的支柱之一。

只不过就是这样一家行业内的“寡头”,虽然盈利能力足够亮眼,却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声。

“蹲点抢票进去就秒空”、“花费千元买票价最高的现场有柱子”、“怀疑大麦网根本就没有票,实际跟黄牛穿一条裤子”,几乎每次头部明星演唱会重复上演一票难求的盛况后,就有网友在社媒平台如此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饭圈文化,推波助澜

某种程度上来说,近些年愈演愈烈的饭圈文化,对于大麦网的业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饭圈文化最初指一群粉丝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交流的组织,被用来特指某个明星或团体出现所带来的群体性粉丝集合文化。

一开始,饭圈里的年轻人更多是通过分享彼此共同喜爱的明星、活动和兴趣,只是随着饭圈文化的演变越来越疯狂,尤其最近几年狂热到多少开始有些变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大麦官方微博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一档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中的倒奶事件。粉丝对于偶像的狂热追捧下,甚至不惜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只是为了给喜爱的明星打榜。

造成资源浪费只是其一,饭圈当中的部分死忠粉哪怕是在偶像违法的情况下都会进行无脑追随,控制评论、为偶像洗白。此前引发广泛热议的吴亦凡事件,就有类似的粉丝出现。

不可否认,饭圈文化对于明星的商业价值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连带着代理头部明星票务的平台大麦网同样备受关注。

2023年7月24日,偶像团体“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线下门票正式在大麦网开售,网友们喊出的宣传语是“钱没有可以再赚,可青春只有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大麦网APP

在粉丝们的追捧下,大麦网显示有550万人预约观看,刚开售门票就被秒空。二手交易网站上,原本售价500-2000元之间不等的门票前5排单张价格被炒到50万,第1排门票更是高达200万元。

“好家伙,看场演唱会的成本都够在二三线城市买套房了。”

事实上,不只是演唱会,饭圈文化的狂热甚至蔓延到了体育圈。喜欢的体育明星不管表现如何,一个劲无脑吹,同时还要拉踩其他竞争队伍。

为了打消粉丝的疑虑,大麦网曾多次发文声称主动与黄牛割席、联合打击黄牛等。尽管如此,到了实际的购票环节仍然一票难求,难怪有人质疑黄牛才是大麦网的“二级代理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性发展,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据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演唱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演唱会市场迎来爆发期,演出规模达903.46亿,预计到2026年将会突破千亿大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艾媒咨询

市场前景仍然广阔,但随着行业内乱象尤其是票务代理环节状况频出,除了提升内容收入,大麦网们也需要为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努力。

事实上,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关大麦网的投诉量高达21000多条,大多集中在霸王条款、强制消费、不允许退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于是,大麦网也开始了一系列举措。

大麦网在行业内率先推行电子门票、限制转账次数、人脸识别等技术来防止黄牛倒票。在此基础上部分城市的演唱会推行强实名制,也就是要求从观众的购票到最后的入场环节需要信息完全统一。

只不过这种方式仍然无法完全预防黄牛抓漏洞,某二手平台上以“代抢票”为关键词搜索,随处可见各种专业的代抢团队。

为此大麦网在此前发布过一篇《系统崩溃问题我道歉,黄牛这个锅我不背》的声明,对外宣称已经开通了两个打击黄牛渠道,2023年上半年拦截黄牛下单超过5000万次。

大麦网作为票务平台当然有责任不断优化整个销售环节,让真正有需要的粉丝能够以正常价格顺利购票。不过换个角度,对广大粉丝们而言,在恶意炒作的高票价面前还是需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所谓的饭圈文化推着往前走。

或许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一种健康的演出市场。

*编排 |日尧 审核 | 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