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以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促进演出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上海法治报报道了两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并据此发问:演出行业退票为什么这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队准备入场观看演唱会的观众和维持秩序的民警。图据上海法治报

据报道,演唱会开始前一天,小丽(化名)意外摔倒骨折,她申请退票退款被拒绝。票务平台辩称,此次演唱会场馆本身有无障碍通道,现场也有无障碍座席区域可供轮椅乘坐者观看演出。小丽即使乘坐轮椅,也可以正常观看演出,不存在无法观看演出的现场障碍,平台也不存在欺诈行为。

这样的解释令人大跌眼镜:无障碍通道本身是为方便残障人士,怎么成了规避意外风险的“防弹衣”?前一天遭遇骨折,后一天就要求人家坐着轮椅去看演唱会,这到底是娱乐还是“受罪”?如此罔顾商业伦理与人性关怀的做派,哪里还有文化艺术的影子?值得庆幸的是,依托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出庭支持起诉了这起消费者起诉商家的民事合同纠纷案。经过法院努力调解,票务平台退回了小丽80%的票款。

相比起小丽的遭遇,另一起公益诉讼更具普遍性:出票后,郭小姐发现自己买错了场次,她立即向平台申请退款。此时,实体票还没有寄出,距离演出尚有较长时间,并不影响二次销售。但郭小姐的退款申请还是遭到了拒绝。平台方表示,演出门票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允许任意退换票会给经营者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经法院多次调解,最终平台同意全额退费。

两个案例,暴露了当下演出市场常见的两个问题:好不容易抢到票,却因意外去不成了,这票到底能不能退?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可预售时一不小心“手抖”抢错了场次,应该怎么办?

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这也对应着演出市场的两大“病灶”——有些大型演出活动缺少退票机制,有些梯次退票收费标准并不“合理”。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市场火爆的另一面是乱象频发:“柱子票”“栏杆票”“台阶票”令人无力吐槽,“抢票难退票更难”频频引发争议。

《2023中国演出票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演出市场票务分配流通渠道占比中,票务二级市场占比约为45%。换句话说,将近一半的票并非出自正规票务平台。这既可以解释“抢票难”,也可以解释“退票更难”——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门票流向了二级市场,所以门票很容易出现“秒光”;因为购票渠道复杂多样,所以正当的退票诉求容易被“无视”。

依托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上海市消保委、检察机关、法院为群众解决闹心事的做法值得称赞。不过,这种“挂一漏万”的方式可能作用有限:一方面,消费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逐一提出维权诉求;另一方面,如果“照单全收”,将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行政和司法资源浪费。基于此,不妨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以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促进演出行业的健康发展。毕竟,实时监测演出票源及流向,才能据此明确相应的规则与罚则。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