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璋

所谓制度的“制”与三点水的“治”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区别在于,三点水的“治”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而制度的“制”则是一种规章制度,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不仅仅是法律,即使是政治也一样。西方的民主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这种民主的文化、民主的风度或法治的因子,在中国文化中也从来没有断绝过。至于其中的因果关系,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刘邦。大家都知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出身社会底层,可以说是地痞出身,非常卑贱。然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国第一个盛世和第一个长久的王朝,与他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讲几个小故事来证明,刘邦这个人虽然不读书,但他的性格天生就有一种民主的气度。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气度,奠定了汉朝开国的很多大方向和领导原则,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高祖平定四海后,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定都的问题。到底该定都在哪里?当时朝中的大臣有两派意见:一派希望定都长安,另一派希望定都洛阳。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双方争辩非常激烈,场面非常混乱。刘邦听得头昏脑涨,各有各的道理。

后来,刘邦冷静仔细地思考后,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定都长安。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开国元勋们的支持。为什么呢?因为长安这个地方比较落后,生活条件不如洛阳。另一批主张定都洛阳的人认为洛阳是周朝几百年的古都,非常繁华。而且,当时的大部分开国功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即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他们追随刘邦造反成功后,自然希望衣锦还乡。如果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去做官,显然在家人面前没有那么有面子。

然而,娄敬坚决反对定都洛阳。他认为洛阳是四战之地,大平原无险可守。定都洛阳只是贪图收税方便,大臣们可以衣锦还乡,那是个人的面子。而关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关内的平原沃野千里,粮食可以自给自足。与此同时,西接巴蜀地带,一旦打起仗来,防守非常容易,可以防守很多年,不愁粮食短缺。刘邦私下做了裁决,决定定都长安。这一决定奠定了汉朝至少西汉的长期强盛,不被外敌侵犯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刘邦的这一决断充分显示了他的民主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太子刘盈,性格非常善良却懦弱,有些人认为他不适合做太子。与此同时,刘邦已经年老,他非常宠爱一个年轻的妃子戚姬。戚姬与刘邦感情深厚,生了一个儿子刘如意。刘如意长得非常乖巧可爱,刘邦到了晚年,整天与戚姬和刘如意在一起,简直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溺爱这个小儿子。由于戚姬的枕边怂恿,刘邦有了废太子之意,希望立刘如意为太子。然而,群臣中很多人都反对。

御史大臣周昌觐见刘邦,他有口吃的毛病,一生气、一紧张更是说不清楚。他对刘邦说:“我口才不好,不太会说话,但这件事我绝对认为不可以。”后来,“期期以为不可”便成了一句通俗的成语。周昌坚持认为不可以废太子。

另一位大臣叔孙通也觐见刘邦,表示如果一定要废太子,他将抗令伏诛,不接受命令,宁愿被杀,宁愿颈血流满地,也不顺从废太子的主张。刘邦听后脸色阴沉,没有说话。回到后宫,他告诉心爱的戚姬:“可能换不成了,这个阻力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一阵子,刘邦因为军事胜利,举行庆功宴。在宴会上,他看到四个老者,非常吃惊。这四个老者外号商山四皓,他们德高望重,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多次邀请他们出山协助,但他们坚决隐居。今天见他们在宫中,问之下得知是太子请来的。刘邦问他们,为什么我屡次邀请你们,你们不出山,而太子请你们你们反而出来了?商山四皓告诉刘邦,因为他傲慢侮辱读书人,所以不愿意追随他,而太子仁厚,礼贤下士,因此愿意追随太子。

刘邦听后,摇摇头没再多说,回到后宫对戚夫人说:“废太子立如意的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谈了。我承认我办不成这件事。太子羽翼已丰。”这句话成了成语,意指一个人的势力已经壮大,难以控制。刘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向戚夫人报告这件事的终结,唱完后两人抱头痛哭。废太子的风波就此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些事情来看,群臣并没有顺从刘邦的意思,坚决反对。而刘邦虽然有极大的权威,却仍顺从大家的意思。这显示了刘邦在性格中除了凶狠残暴之外,还具有相当民主的风度。民主其实是一种文化,对领导人来说是一种风范,这也是刘邦奠定东汉强盛几百年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