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的钢铁行业,它的地位在全球都无法撼动。每年的产量高达10亿吨,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令欧洲、美国、韩国等众多国家都为之折服。然而,印度这个一直以超越中国为目标的国家,在钢铁领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尽管印度在产量上连中国的市级单位都难以企及,质量上更是饱受本国企业的诟病,宁愿选择价格高昂的进口钢铁,也不愿支持本土产品。但鲜为人知的是,印度在钢铁领域其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原材料矿石、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以及巨大的国内工业需求,这些条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沃土。那么,印度条件这么优越,怎么就把这副好牌打了个稀巴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钢铁作为强国崛起的工业化基石,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防军武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钢铁行业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中印两国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建国时间以及工业需求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两国在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上却存在巨大的差距。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印度的粗钢产能约为1亿吨,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与中国相比,这个数字显然微不足道。早在1996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就已经突破了亿吨大关。到了2020年,即使面临着澳洲铁矿石风波、环保压力上升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中国的粗钢产量仍然达到了惊人的10亿吨,其中仅河北省唐山市的产量就超过了印度的全国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产量上的巨大差距外,印度在钢铁产业结构上也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印度目前的钢铁产量相对较少,但由于缺乏高端和特种钢铁产业,印度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只能扮演低端角色。而中国虽然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凭借在高端和特种钢铁领域的优势,仍然能稳坐世界钢铁大国的地位。过去,高端钢铁领域的竞争对中国来说并不占据显著优势。然而,在近十年间,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持续壮大和优化,我们已经成功攻克了多种特种钢材的生产技术,成功填补了世界钢铁产业链的最后一环空白,同时打破了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长期垄断。然而,印度钢铁产业的状况却截然不同,其高端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钢铁产业目前仍以短流程炼钢为主,而这些粗钢产品在当地难以进行深加工,因此大量出口至产业链更完善的国家,如中国,这使得印度成为全球重要的钢铁出口国之一。但在高端成品钢领域,印度仍需依赖进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关税以扶持本土钢铁企业。然而,当印度制造业真正崛起时,本土钢铁产业的劣势再次凸显。2019年,随着印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和电子军工产业,对成品钢的需求激增,但当地钢铁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不得不高价进口海外钢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尽管印度钢铁产业在起步时曾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这似乎并未转化为现在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建国前曾受英国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化设施,钢铁行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印度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其铁矿石储量居全球第七,且品质优良,易于开采。此外,印度还是全球第五大储煤国,煤炭储量丰富。再加上殖民时期留下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印度钢铁产业本应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尽管拥有这些优势条件,印度钢铁产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仍未能取得显著突破,这也反映出产业发展中除了资源和劳动力外,还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如此显著的优势,无疑催生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煤钢联合企业的飞速壮大。在英国的指引下,印度的钢铁业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这一稳固的工业体系在殖民统治结束后,自然而然地留给了独立的印度,这犹如一份厚重的遗产,对印度来说是无价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书记载,1947年印度刚建国时,其粗钢产能已近百万吨,这样的数据放在当下或许并不惊人,但在当时已使印度稳居亚洲钢铁强国的地位。相比之下,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粗钢产量仅十余万吨,仅为印度的六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当时的印度在钢铁领域无疑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而中国则如白手起家的草根青年。然而,为何起跑线领先的印度最终未能保持领先地位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制度的影响。尽管印度继承了英国遗留下来的庞大工业化设施和钢铁产业,但未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反而迅速形成了企业高度集中的局面。这种集中化的产业模式,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和贫富差距,加剧了底层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加之英国时期钢铁产业本身就是建立在剥削印度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因此,在英国撤离后,许多底层劳动者选择放弃工厂工作,回归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印度的工业劳动力迅速向农业转移,时至今日,仍有约六成印度人以农业为生。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在近二十年内已大幅降至四分之一左右,大量劳动力涌入工业领域,这是印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工业人口的短缺和产业的高度集中,势必导致钢铁产业竞争力下降、技术进步缓慢,只能长期停留在低端 制造水平。钢铁产业的升级困境正悄然减缓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逐渐使得印度钢铁业与中国之间拉开了数十年的距离。实际上,这一现状仅仅是印度工业化道路上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无论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电力能源等领域,印度都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整体上,产业结构的不足使得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似乎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幻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步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某些基础产业的产能将逐渐进行有计划地调整。比如钢铁产业,近年来已经开始控制低端产能,专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并减少对外贸易,以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中国钢铁产业的减产,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的空缺。从当前的国际市场格局来看,印度似乎是最有可能填补这一空缺的国家。一旦得到资本的注入,印度的钢铁产业将迎来升级换代的契机,沿着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前行。然而,即便有这样一条现成的道路摆在面前,印度能否顺利前行仍是未知数。毕竟,从过去印度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来看,想要照搬中国的成功经验,似乎并不那么容易。那么你觉得,未来印度的工业是否能再度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