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患者,由于病情的原因,比如椎管占位的患者可导致偏瘫或双下肢感觉障碍,在家使用热水袋极易造成低温烫伤。护士收治新入院患者评估皮肤情况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一幕:“他的脚踝处用热水袋后出现了烫伤,半个月了都没有好,我明明用的是温水呀,可还是烫伤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温烫伤的定义及特点[1]

寒冷季节,人们常常会接触一些温度不太高的热源来做取暖,但由于种种原因,使身体某一部分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 (一般指44℃~50℃) 的热源, 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称为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的临床表现特点:烫伤的初期在皮肤的表层出现小水泡, 呈现带血的红色, 这是由于水泡的创伤面淤血所致。而出现大量的水泡, 是因为在低温烫伤的初期, 皮肤的损伤较浅, 但是在去除皮肤表层的水泡以后, 创伤面的淤血层消失, 出现苍白色的基底层, 并且皮肤的痛觉基本丧失或者变为迟钝。在低温烫伤的初期诊治过程中,由于大量小水泡的出现, 极易造成误诊, 将烫伤程度判定为Ⅱ度烫伤, 会造成烫伤病情的延误, 所以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询问烫伤原因以及烫伤的时间, 以免热能的继续蓄积而造成皮肤真皮层以及皮下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案例分享

患者男,74岁,1年前出现右侧下肢麻木、走路不稳,感觉减退,温觉减退明显,伴踩棉花感,不伴明显活动异常,后逐渐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颤抖,行磁共振平扫+增强示胸T11、12后方胸髓内异常信号,考虑肿瘤性病变,在家用热水袋导致右侧脚踝烫伤,自行涂药,未见好转,伤后20天入院。

既往史:健康状况良好

过敏史:

第一次换药(3月24)

1、全身评估: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尚可,4月1号在全麻下行椎管内病损切除术,术后食欲可;相关辅助检查提示: 凝血酶原时间 13.57秒,凝血酶原活动度 97%,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20.82 *10^9/L↑,红细胞计数 4.66*10^12/L,血红蛋白 141 g/L↓,白蛋白 45.7 g/L,总蛋白 70.6 g/L,

Braden评分:14分

2、局部评估:右侧内脚踝存在4cm*5cm破溃,伴黄痂

3、治疗计划

(1)局部治疗:清创换药,避免受压

(2)全身治疗:予以抗感染、营养神经、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

(3)健康教育

①避免创面再次受压

②不能使用热水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处理措施

(1)创面清洁:用双氧水+生理棉球清洗,薄涂清创胶

(2)清洗完后,用干纱布吸干表皮水分

(3)覆盖泡沫敷料以吸收渗液,渗液较多,每日换药

第二次换药(3月28)

1、局部评估:

(1)坏死组织明显减少

(2)渗液变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处理措施

同第一次换药,再隔日换药一次

第三次换药(3月29)

1、局部评估:

(1)伤口范围缩小为3cm*2.5cm

(2)新鲜组织长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处理措施

同上一次换药,隔日换药

第六次换药(4月4)

局部评估:创面干燥,表皮开始结痂

处理措施:同上一次换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在医院,临床上已经很早就规定了患者禁用热水袋、热水瓶等取暖设备,为的就是防止患者出现烫伤。现在医院的空调取暖设备也很完善了,加上临床护士的认真宣教,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住院患者发生烫伤的案例。

但是,随着各种保暖设备和家庭理疗设备的逐渐普遍化, 加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低温烫伤情况也逐步呈现扩张的趋势,患者缺乏对低温烫伤的认识, 并不了解低温烫伤的严重性, 在发现身体部位烫伤以后, 私自用牙膏等涂抹在烫伤部位, 导致烫伤部位创伤面的感染,如果后期再去就诊, 很可能会因为病情延误为患者带去更多的伤痛和医疗费用。在寒冷的冬天, 为了方便取暖, 现在市场上已经普遍流行暖宝宝、暖热帖、热水袋等保暖产品, 如果用户长期使用保暖设备, 并且经常长时间与皮肤直接接触, 不仅会造成低温烫伤, 而且还特别容易造成皮肤的干燥皲裂。

所以,在患者出院时,护士应针对特殊疾病的患者做好低温烫伤方面的知识宣教,帮助其正确认识烫伤治疗, 为患者的未来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为预防低温烫伤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静.低温烫伤的原因、特点和治疗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109-110.

免费领资料啦

卫生高级职称考试临近,要参加考试的老师们,加油!赶快复习吧!

冲刺提分,别错过这份《复习备考大礼包》,让你的高级职称考试之路更加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领取方式:通过私信发送“大礼包”三个字即可领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