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我们劝说一个人,放下烦恼,很容易;但是自己要放下烦恼,却很难。

太多的大道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联系自己的过往,还有祖先的人生,再去看当下的生活,烦恼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带着烦恼,去读一读《红楼梦》里的两首诗,就懂得了命运无常,让人变得通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好了歌》:所有的烦恼,都因利益追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是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

有个叫甄士隐的富人,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贾雨村。

甄士隐敬佩贾雨村,于是资助其路费,让其去赶考。顺便,还把自己的小妾,给贾雨村做妻子,也算是帮其成家了。

过了一些时日,甄士隐的女儿走丢了,求助贾雨村不成。家里又失火了,甄士隐不得不投靠岳丈家,但外来的女婿,到底不是儿子,只能被嫌弃。

走投无路之下,甄士隐跟随疯跛道人,出家。

再看了那贾雨村,考取功名之后,拼命巴结贾家,希望能飞黄腾达。却在贾家落魄的时候,倒打一耙,希望以此建功立业。最后是恶有恶报。

有多少人,狠狠读书,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因为要学一门技术,更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是为了地位和财富。

读书越多,地位越高,越是烦恼不休。功利心一直在作怪。

有多少人,到了一把年纪了,还希望有好的位置,要更多的钱财。是临走前,还希望留一大笔钱,让子孙不受穷。

如果有一天,子孙拿着剩下的钱财,做了败家子。这做父母的,就捶胸顿足。

有多少人,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让家庭更好,也不是全心全意付出,而是坐等儿女来养老。导致儿女不够孝顺,这晚年的日子,承受了白眼,又骂儿女是白眼狼。

有多少人,日子过得不差,但是希望有更多的钱财,因此人心不足蛇吞象。如神仙一样自由的生活,整合一番,就变成了一辈子都投资创业的模式。

求利益,算计别人的利益,贪图更多的利益,不满足当下的利益,烦恼肯定是没完没了的。

人心如杯子,总容量是有限的,里面的利益多了,快乐就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收尾·飞鸟各投林》:所有的利益,都是过眼云烟。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最后一首。

我们以为,压轴戏最好看,但看过之后,只有一声叹息。

曲终人散,那就各自找一条路,各自回家,各自安好。

也有人,到头来无家可归,曾经得到的,都弄丢了。抓紧了,再抓紧了,也无济于事。

贾府想要把家业传给贾宝玉,逼着贾宝玉读书,成家,但是贾宝玉却不争气,游离在一群女人之中,后来出家。

性格泼辣的王熙凤,也确实想了很多办法,锁定自己的家庭。还逼着丈夫,把第三者舍去。又逼着第三者吞金而亡。

林黛玉,也算是才女,但是看不透爱情,在姻缘散去的那一天,告别了红尘。

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人,多半没有好的结局?
又或者这样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古人说的好:“鸟尽弓藏。”

若是你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那么你也就毫无价值了,每一步都在走向消亡。

相比之下,那些看淡利益的人,反而过得快乐。那些不求圆满的人,反而一直积极向上。

人生是一个有舍有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不要把当下得到的东西,看得太重了。

若是得不到,就算了,本来也不是你的;若是失去了,就不要追了,那是注定的结局。

对比之下,《红楼梦》里结局还好的人,多半是小人物。

比方说,袭人,本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在贾府里,遇到了宝玉,然后做了通房丫鬟。

她知道自己没有身份和地位,因此服从贾府的安排,嫁给了蒋玉菡。虽然日子苦了一些,但好歹有一个家。

当宝玉落魄的时候,袭人还和丈夫,给宝玉一顿饱饭。

有一种放下烦恼的方法,叫“认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放下的越多,你的烦恼越少。

作为家长,儿孙自有儿孙福;作为职场人,总是要人走茶凉;作为退休人,钱多钱少,够用就好;作为创业人,见好就收。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台阶,退步反而是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哲学家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站在镜子前,看到镜子里有一个你;走开,镜子里也没有了你。镜子,就是你生活的社会。

一来一去,一得一失,就是一辈子。

看透了人生的真相,那么利益的来去,也就不会伤害到你了。

但凡冲着利益而来的,都还给利益。

从今往后,心若不动,物去不伤。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