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3日报道 台湾《中国时报》6月2日发表题为《两岸关系压舱石 赖清德要把握》的社论。社论摘编如下:

5月30日后,岛内各方原本期待两岸观光旅游障碍能够解除,但期望终究成为幻影。台当局和各机构部门从5月20日到5月30日,忽软忽硬、相互矛盾的表现,一度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如今终于明白,柔软的卓荣泰、郑文灿、邱垂正,终究不敌强硬的赖清德、坚决“抗中保台”的安全团队、好战的民进党立法机构党团。

赖清德从5月20日就职到5月30日行政机构会议,短短10天就让各方失望不已,“朝野”对抗激化、非核列车继续急驶,赖清德当局前景艰困。

5月20日就职演说发表前,各方都曾有所期待,希望往有利两岸恢复沟通对话、降低台海战争风险的方向发展,结果却大异其趣。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赖清德若要在两岸关系上来硬的,就要在“朝野”关系上求稳,但赖清德却一硬到底,立法机构内表决不过“在野党”,就动员群众包围立法机构,企图威吓“在野党”。只是民进党惯用民粹虚张声势的戏码,早已被人看穿,蓝白通力合作下,立法机构改革相关“法案”三读通过,蓝白互信得以累积,将有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赖清德同时撕裂两岸关系与“朝野”关系,意在刺激台海紧张以凝聚基本盘,再以所谓“反渗透法”等制造两岸交流障碍,阻绝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创造民进党永远当权的最大可能。但赖当局错估情势,大陆未放弃和统,台湾民意希望和平,美国不希望在东亚开启第三场战争。民进党“抗中保台牌”不好使了。

倒是大陆先后对台释出和缓信号,已对民心造成深刻影响。

从理性的角度看,软的信号代表大陆的战略自信,有信心以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统一完成中华民族复兴,是对两岸人民与世界繁荣最有利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大陆放弃“硬”的选择。

所幸主流民意希望和平、支持两岸交流,6月即将举行的海峡论坛,今年报名爆表可见一斑。

两岸关系有三个压舱石:大陆对和统的战略定力、中美不想打仗、台湾多数民意希望和平。这三个压舱石,赖清德再硬也硬不过。过度“抗中”与非理性的非核政策,将对台湾经济造成伤害,“在野党”要有监督的勇气,多数民意要勇于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