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据美国《CNN》报道,美国食客在50多年前的20世纪60年代末,虚构出了“中餐综合征”的伪概念,近来又把矛头指向味精,认为这是导致前述症状的罪魁祸首;为纠正美国人对味精地偏见,日本美食家挺身而出,为“味精(CRS)”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以来,美国杂志虚构的“中餐综合征”要追溯到1968年,之后一直普遍根植于美国公众心中,他们“偏执”地认为,中餐廉价、低端、不健康,而其中又以味精最具有代表性。

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味精在美国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加工成分,这种观念极其普遍,又因为其在中餐应用广泛,被美国人认为是引起头晕、心悸等不适地主要原因,又夸大其词将之描述为“中餐疾病”的罪魁祸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现在,由日本味之素公司的活动家们发起了一项名为“重新定义CRS”的运动,敦促《韦氏词典》修改词条,引导美国公众对于味精地正确看法。

该公司在其网站上表示:“直到今天,关于味精的伪科学仍然在美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亚洲的食品和文化仍然在受到不公平的指责,中餐综合征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排外的,更是一种虚伪的种族主义。”

“味精不只美味,还广泛的应用于所有的加工食品,从牧场沙拉到多力多滋,这真的很无知。”一位中餐馆的老板这样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对于中餐地争论始于1968年,当时一位男子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抱怨吃完中餐后会使人感到麻木头晕,在当时还得到了一些所谓的医学专家的认可,之后,有关中国食品危险的观点迅速传播,“中餐综合征”由此得名,中餐时常使用的味精也逐渐妖魔化。

尽管并未被科学的证实,甚至“中餐综合征”本身就很值得怀疑。上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味精是安全的,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联合调查也未能证明,味精与所谓“中餐综合征”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为时已晚,在美国味精已被“妖魔化”,之后的多年,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即使是现在,也无太大改变,一些中餐馆甚至都以此为耻,高挂“无味精”面牌。

去年春天一位白人女性为努力打破偏见,在纽约开了一家中餐馆而迅速登顶头条,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人强烈反对,纷纷上网指责她的做法,最后迫于无奈将这家仅维持了“8个月”的中餐馆关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争论大开,围绕着哪些食物“干净”、“细致”,美国人民画出了种族界限,法国菜和意大利菜被视为高档美食,而中国菜和泰国菜被视为低劣食品。

对此,日本味之素公司的活动家们发起了“重新定义CRS”的运动,希望味精能够沉冤昭雪。

本文选题:金戈帝企鹅

本文编辑:fyl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