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许多汽车制造商为了吸引眼球,推出各种花哨的车载功能。
有些功能,比如“360全景影像”、“盲点监测”倒是很实用,但更多的配置,也许是鸡肋罢了。
特别是这3种功能,曾经吹的神乎其神,但实际使用下来,根本不实用:别再花钱交智商税了。
首先,就是电子后视镜了。
初次接触时,会觉得这个功能很酷,也特别实用:因为相对于传统后视镜而言,天气对它的影响变得非常小了。
无论是暴雨如注,还是天寒地冻,似乎都很难影响到它的清晰度。
但体验下来才发现,现实并非如此。
因为电子后视镜,并非简单地将「后视镜」替换成「特殊镜面」,而是将外部的玻璃镜改为摄像头,画面显示在车载屏幕上。
不遇到特殊情况还好,但凡路况复杂点,往往会发现,这功能并不实用。
因为大家使用后视镜时,不仅仅是看后视镜,还会顺带观察车辆一侧的情况,以便预判行人和车辆的行动。
但装了电子后视镜就很尴尬了,原本一个自然的举措,变成了两个矛盾的动作;既要看车载屏幕,又要注意周围的情况,简直让人感到困扰。
驾驶本来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电子后视镜却让注意力分散,甚至可能导致错过重要的细节,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此外,电子元件的可靠性也难保证,经受风吹日晒,还要和车载系统一起工作——无论是软件层面还是后视镜的硬件问题,都可能会出现意外。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的后视镜更为可靠,这种创新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其次,就是城市智能驾驶。
注意这里说仅是城市智能驾驶,并不包括高速和高架,这些封闭道路上,还是很实用的。
但很可惜,由于封闭道路的优秀表现,很多人被误导了,觉得城市的表现也会如此。
然后花了几万块,去开通了城市智驾,却发现一塌糊涂!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封闭路段的复杂性”和”城市“根本没法比。
前者只需考虑周边车辆的问题,红绿灯甚至都不会出现。
但城市里就不同了,不仅交通规则多变,道路标志的还不规范,同时,各种行人和自行车穿插,难度何止是提升了一个量级。
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期,别说是ai驾驶了,人开有时都会出事。
毕竟,加塞的车辆,突然变道的自行车,还有乱窜的人群,简直是防不胜防。
我自己就体验过,别说这么高难度的场景,就算没多少车流和行人的情况,有时还会“实线变道”,或者“突然急刹”——整得难受至极,根本没法用!
所以,还是别听车企忽悠了,有个高速、高架智驾就够了,多花钱买城市智驾,一定是智商税。
不要认为几年后,就会用得上了——这玩意就和手机一样,到时候你硬件都跟不上了,如何面对城市的复杂情况呢?
最后,就是大灯清洗功能了。
顾名思义,这个功能能帮我们在行驶过程中,自动清洗车灯。
在刚诞生之初,很多车企都对此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是提高驾驶安全的必备条件。
毕竟,在恶劣天气或是复杂路况下,干净的大灯能够保证我们拥有良好的视野,降低事故的发生。
然而,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使用才发现,这玩意根本没啥用。
因为不顽固的污垢,高速行驶下自然就脱落了;而顽固的污垢呢?靠这点小水枪去滋,根本没啥用。
譬如高速上飞虫尸体,总会覆盖在大灯和车身上,靠这个功能有用吗?纯粹就是个笑话!
仅仅是不实用也就罢了,因为结构很巧妙,还包括了不少电子元器件,相对而言,还更容易坏。
这并不是乱说,有车主就吐槽过,买车4-5年,这玩意也坏了4-5次,烦都烦死了。
因此,这个东西能不选配,就不要配了,真心不实用,妥妥的浪费钱。
总而言之就是,类似的这些功能,最近这些年,可以说是越来越多。
虽然实用的发明也不乏存在,但更多的时候,其实都是不靠谱,忽悠钱而已。
因此,我们还是要擦亮双眼,不要被销售的话术骗了,然后去冲动下单。
这还是要理性一点,多体验、多尝试,再做抉择。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一点算一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