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文互联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篇题为《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的文章迅速刷屏,引发满城热议。然后,它又迅速被删除,崩塌得无影无踪。

多么有象征意义的一幕:它用自己的404,证实了某种崩塌的存在。所谓:以身证道,方达圆满。

之所以能刷屏,是因为这篇文字在两个点上,击中了无数网民:

第一:“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居然是一句谎言。巨量的互联网内容已经或正在消失,尤其是2005年以前。第二:我们将成为“没有历史”的一代。

作者还很有画面感地描述:如同《三体》,我们在被一张巨大的时间二向箔碾压和吞噬,而我们连一艘可以逃离的曲率飞船都没有。我们最终将和周围的一切,归于虚空。

PART1

互联网也在上演进化论
我们将寻找到新的王

我认同前一个表述,因为它的确是事实。

但我一丁点也不认同后面一个表述,甚至觉得它很扯,很煽情。当然,恰恰是这个煽情,才引发了很多人尤其是初代互联网民的共鸣,这帮正在老去的人一听到“虚空”、“消失”、“崩塌”之类关键词,立刻就被触发了朴素的愤慨,从而纷纷点赞转发。

我认为,第一个事实无法引出第二个结论。中文互联网内容的确在大量减少,但我们的互联网新一代网民,以及我们的互联网世界,不会崩塌。

一方面,线上互联网和线下的地球文明进程一样,它不是高歌猛进的线性发展,它也会有高潮低潮,有迟滞不前,甚至有倒退,但结局终将是螺旋形上升。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正在上演进化论,旧的内容在消失,但新的内容也在产生,沉舟侧畔千帆过,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会寻找到新的王。

退一万步讲,即使历史遗留下来的信息,的确在耗散和远离,那也没啥大不了。信息的消逝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古到今都在发生。中国历史上,灿烂五千年,99%的信息已经全部消失。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全部史书,古籍,古迹,充其量,不过是那灿烂文明1%的劫后遗存,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但依然足够我们用来代代传承,塑造新的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2

中文互联网内容逐年消失
十年间下降了70%

《崩塌》一文的作者,观察是敏锐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搜索1998年到2005年的马云的信息,能搜出多少呢?

我们一般看来,凭借马云的影响力,这7年间,他留在网上的信息,没有一千万,也有一百万吧?

结果令人咋舌,只有:

1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也试了一下,的确如此,如果你划定了时间段来搜,不仅是马云,搜马化腾,张朝阳,反正各种名人,你都搜不到多少信息。

比如,比尔盖茨,2005年之前,这个世界首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弄潮儿吧。

答案却是可怕的,检索结果是0。

甚至我脑洞大开,去搜了“中国”二字,

也仅仅,只有十条。

当然,以上仅仅是在百度这个搜索引擎做的实验,也许是以偏概全。

但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减少,的确是有统计数据支持的。

一家名为“Web Technology Surveys”的网站,根据全球网站使用的语言,统计了从2013年到2024年这些年来,主要网站页面内容语言使用的历史趋势。该网站指出,中文网页的数量,从2013年占全球总量的4.3%,降低到了2024年的1.3%,十年间下降了70%,目前,全球的中文网页数量仅仅略高于印尼语和越南语,低于波兰语和波斯语。

从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上看,从2018年12月到2023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量从544万个下降到388万个,五年时间内下降近30%。

我在报社任职时候的前同事大刚,早在2022年就在著名的自媒体冰川思享号上写过一篇文章: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记忆,正在加速流失》

内容和《崩塌》的核心表达几乎一模一样。不过,大概是因为老实的大刚没有用《三体》之类来煽动大家对虚空的恐惧,这篇文章的阅读,到现在也只有:

798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3

一代人的互联网在崩塌
但另一代人的互联网在生长

事实上,对于中文内容的减少,很多网民是完全无感的。

因为他们上网的99%的时间,和阅读+写作这两个目标,根本无关。

而这在互联网的初创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我,当时正在某大学读研,把全部奖学金和生活费咬牙换成电脑,唯一目的就是上网。

我记忆特别清晰,当时是2001年,研二,我喜滋滋把一台电脑用三轮车送回宿舍(可怜当时连快递服务都没有),喜滋滋请同宿舍的大神帮忙用电话线,连上网。

我一边听着那只猫(真名叫:调制解调器)发出嘶嘶的连接声音,一边开始向大神发出灵魂深处的问题:连上网可以干嘛?

这家伙是电子信息系的,资深网民。但他居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愣了半天,才回答,搜索一点外文文献,不过,主要还是在bbs上灌水聊天吧。

当时的网民,要是学生,就在bbs上灌水。要是社会人员,就是在各种论坛上写帖子。

可以说,我们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阅读和写作。

因为,当时的互联网,为普通网民提供的服务,也就这两种,顶多再加一个:聊天。

打游戏?不可能的,根本没有那个带宽,除非你去网吧。

买东西?不可能的,电商还没诞生,至少要再等五年。

当时互联网上称雄的,叫做:新闻门户网站。

后来又有了博客。2003年,我已经供职一家报社,在我周围的几乎所有记者,闲暇之余,都在写博客,用的精力比写新闻稿要专注多了。

当时我嘴比较毒,做了编辑后,经常对一些年轻记者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写的稿子,如果有你博客一半的精彩程度,我们报纸销量能翻一番。

但是,几乎所有这些文字,基本都消失了。

无论是门户网站、机构网站、个人网页,还是校园BBS、公众论坛,包括新浪博客、百度贴吧等,你要搜寻十年二十年前的文字,几乎等同于单枪匹马要登月。

不过,我依然不留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一代网民,在互联网上会找到自己的乐趣和青春。

有人说,现在90%的人,很少在互联网上发表100字以上的文章,跟帖吵架成为日常,刷短视频让生活碎片化,看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关注度最高的难得的休闲。

我就想问,为什么有些人要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呢?

新的网民,他们应该自己探索。你可以给出意见,给出引导,但剩下的,要交给时代规律。虽然,将引领一代人的Next互联网内容明星是谁,现在尚无定论。但本质上,互联网世界的进化标准只有一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争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更不用哀悼。就和我们哀悼美人迟暮,哀悼英雄退场,哀悼一个婴儿的成长和老去一样,毫无意义。互联网会更新换代,有生有死,那是宇宙规律,是铁一样的自然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ART.4

想在互联网上寻找永恒历史
本身就是缘木求鱼

我们对互联网寄予的期待,可能有一些错位,它更多地是一个立足当下的工具,它很难回顾历史,很难预测未来。

历史和未来,还是需要线下,无论是书籍,讨论,访谈,会议,记录,依然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承载和推进。

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互联网诞生之初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两条:无限链接(宽广),无限免费(自由)。

前者属于监管的范畴,我们就别讨论了。

后者我们知道,它的表层是免费,底层还是经济,还是商业,还是钱。

以前的免费,不是“真免费”,真免费的定义,是天然存在,是空气和阳光这种。

而以前的免费,其实是有人在出钱请你吃大餐,别人在烧钱,烧服务器,烧带宽,烧机房,烧运维人员。这些钱,不是有些傻子在为烧而烧,而是为了有回报。

也就是说,所有的历史和记忆,都是不免费的,一旦没人付账,这一切自然要消失。

你买一本历史书,能从书店里白拿吗?“历史互联网”也不过是一个介质,它在云上也好,在磁盘上也好,和在纸上一样,都是要花钱的。

当企业已经没有资金或者没有意愿去继续烧钱维持这些内容的存在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看到,大量内容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也是铁律,是另一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PART.5

别留恋:
我们的私人记忆,也可能成为“消失的她”

还有一个衍生话题:

其实何止互联网上的公共记忆,每个家庭的私人记忆,也渐渐在裸奔。

以前我们拍照不易。所以,家家柜子里有相册,墙上还挂着巨大的相框。你可以与自己的记忆,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

现在呢,99.9%都存在手机里,或者网盘里。

你别看在旅游景点或者活动上,人人举着手机在拍摄,但其实,都是虎头蛇尾。

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拍完之后很少再去反复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也漠不关心保存的问题。不知道哪天,手机丢了,网盘丢了,就再也没有了,也不在乎。

随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让你从手机里找一张你10年前的照片,你能找到几张?

如果找一张2005年用手机拍的照片呢?

每个人,每个家庭,现在手上都有越来越多的数字财产。但也正是因为大多数都是比特的存在,所以这些财产也越来越容易丢失。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对区块链特别感兴趣。这个玩意设计的初心,就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储方式,一个没有中央服务器的web进化版,而且,据说,永远不会被抹去。

因为你想抹去,就要找到在互联网上所有参与存储(术语叫“记账”)的人或电脑,要求大家步调一致同时删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惜,区块链目前最大的应用产品,是发币,各种各样的真真假假的ICO。

所以,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很容易丧失记忆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如果就得出我们这一代人很容易没有历史的结论,也是草率的。

因为目光不够长远:我们现在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多个时期,都无数次发生过。

我们只是没有当代史,而生活在当下的人,对当代史的感知是必然迟钝的。所谓历史,应该是相隔数十年以上,

每天盯着当下的,那叫日记。

能让你回望和思考的东西。我们是不可能给自己写历史的,只能是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来回望我们。而他们写作的凭据,也大概率只是我们现在制造出的爆炸信息中1%的遗存。其他的都丢光了。在任何时代,所有人类创造的信息,都在不断地耗散。

我们是消失的一代人?

这话也没错,但谁不是消失的一代人呢?整个人类都要消失,甚至宇宙也会消失。

其实,对互联网的崩塌,我觉得大可不必那么紧张。

开个脑洞,如果给人类十天缓冲时间,做一些事关公共安全的紧急处置,比如移交核武发射按钮之类,然后彻底关停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

我觉得,不仅人类不会灭绝,而且活得也不会太差。毕竟,我们拥有真正成型的互联网的时间,也不过短短3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