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语:

中国是否正面临“中等技术陷阱”的挑战?能否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意味着什么?哪些国家曾试图突破这一困境?它们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5月18日,在第四届IPP“未来论坛”专题研讨环节中,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与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的三位专家,分别围绕中国技术发展现状、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技术发展历程,对“中等技术陷阱”的形成特征以及突破这一困境的可行路径进行了深刻解读。

以下为IPP第四期未来论坛专题讨论文字实录

严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各位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才能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和今天要讨论的关键词“中等技术陷阱”有密切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严兴主持专题研讨环节

根据郑永年老师团队提出的理念,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先进技术转型的红利期结束之前,仍然没有办法实现既有应用技术的迭代或者原创技术方面的研发突破,那么它的经济就有可能陷入到相对停滞的状态,落入到所谓的“中等技术陷阱”之中。

我们要如何突破“中等技术陷阱”?尤其是我们国家目前技术层面上的现状是什么?以及其他经济体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分别是什么?

郑永年: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我们需要系统的体制设计‍

郑永年:我就中等技术陷阱研究现状简单说几句。

我们国家现在要从应用技术转向原创性技术。我们回顾一下东亚国家发展历程,日本、韩国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国家现代化在起步时都是承接西方技术的应用,但是二三十年以后开始转向发展原创性技术。如果它们不转向,就可能永远需要追逐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我们而言,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就需要系统的体制设计。这个世界很现实,科技没有虚假的,落后就是落后,先进就是先进,这是有客观标准的。

赖格:我国正处于中等技术现状中

赖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 副研究员):各位好!非常荣幸今天来到IPP分享中等技术陷阱的系列文章,我将从数据角度来衡量我国的技术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赖格博士在演讲中分析中国技术发展现状

文章文献综述部分是关于跨越中等技术陷 阱背后的技术因素,把技术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来看它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力。

实证分析则是专注于我国这个经济体,从三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研发投入与产出(专利数量)、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技术进步的下一步产业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进一步对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最后是一些思考和启示,以及未来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中等收入陷阱即一种收入长期停滞的现象。背后的动力因素除了技术,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变量。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看技术角度。

我们提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发达国家为何能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只能被长期压制在最底端?

核心技术作为高度流动和稀缺的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方不同的分配利益。在文献中有一些经常使用的概念,比如说微笑曲线(以ICT产业为案例研究)、三明治效应(中等收入国家在前面有高收入国家的天花板,下面有一些后发国家的追赶,所以处于被包围的尴尬处境)、经济后发追赶与技术进步。

2009年Ohno这篇文章讲的是“玻璃天花板”,这张图里东盟发展中国家的“玻璃天花板”——即跨越了前面初始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技术吸收之后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就存在这样的困境。最后是国内的蔡昉教授提出的“比较优势真空论”,这也是一篇经典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就数据分析进行说明,首先是研发投入部分,(图片)左边是绝对值,右边是强度,就是和GDP的比重。绝对值上中国是第二名,仅次于美国。相对值是2.14,下面标出来的2.49是OECD平均值,也就是说我国在强度上比OECD水平低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我列出了前五大研发大国从1981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规模的发展,红色是中国,可以看到有非常明显的跃升。但是和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下一部分是专利申请,专利数据是用欧盟美国和中国都有注册的专利,作为专利质量的门槛,如果能够在三个地方注册,就证明它有一定技术含量。红色是中国,占比10.2%,排在前面分别是美国和日本,下面是时间序列变化,同样红色是中国,前面是美国和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接下来是我国国内的数据,是统计局在2021年统计的不同行业的专利和研发经费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下一个是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第一个指数是经济复杂度排名,我国从1995年第40名到2020年的第17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第一名是日本、德国第三名、韩国第四、而美国是第十二。当然我必须承认这里有一些数据误差,因为在美国生产的制造业,有很多美国企业把生产环节外包到全球,这一部分的数据会导致以国别GDP为口径时,会存在低估的情况。

第二个指数是不同技术等级的DVA(国内增加值)以及占比,柱状是绝对值,曲线图是对于出口总量的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我们可以看到左边是低科技,右边是中高科技,虽然在绝对值上都有明显的增长,但是中高科技明显存量更大,可以体现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而且对于出口增速其实变化不大,也就是说DVA往上提升的速率还没有特别显著。

第三部分就是关于显性比较优势,是DVA的位置前向与后向,这是GVC位置指数,红色是我国,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最后是我国不同制造业的位置和全球比较优势坐标。

简单讲一些思考:目前实证结论,我国还处于第三梯队技术水平。

如何突破中等技术陷阱?

第一,科学无国界;第二,发挥创新中心的头雁优势+各地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可能是突破的路径;第三,基础科学及其背后的人才,除了物质激励,薪资也需要覆盖各项隐性成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这篇文章我们只做了中国这个案例,但是如果要从学理上把技术和收入两个变量连接起来,只做中国可能不够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做面板数据,下一步也希望再深入研究。

黄紫蓝:“亚洲四小龙”应对“中等技术陷阱”的经验

黄紫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 研究助理)“中等技术陷阱”是一个相对概念,就算分析过去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不管是韩国、日本、新加坡还是中国台湾,依然也面临着技术进步的困境,但我们从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总结出一些共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黄紫蓝在演讲中对亚洲四小龙的技术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首先从人均GDP来看,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二战以后开始,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这四个经济体都经历了人均GDP非常快速的增长,尤其是新加坡在最近二十年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增长。

中高端制造业占整体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来看趋势,也可以看到中高端制造业在占整体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中,至少都会超过3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接下来看四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在五十年代之后发展趋势逐渐趋向于最终超过1.15这个位置的时候重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接下来我把各个评价维度都整合起来,包括每1000名雇员当中研究人员的比例,也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在研究和研发人才上的投入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还有R&D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通过现状和数据各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在数据上测量或者衡量,大概要逃出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中等技术陷阱需要哪些指标。

我们总结了原因,主要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总结这四个经济体到底为什么可以做到。

首先是从东亚经济体的共性,它属于西方这个大环境里面市场的一部分,人才、商品、资本可以在西方市场开放流动,而商品在全球贸易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加速了技术外溢和扩散,这是国际环境给予这四个经济体的机会。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们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共性和优势所在,比如从政策方向和教育人才体系、科技创新创业体系、金融体系四个维度分析,总结出这样的表格,根据四个经济体在四个维度的特殊方向,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各自领域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案例?首先他们都是东亚经济体,其次他们都在制造业和科技层面,至少在上一个世纪中实现了较好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和我国的文化背景相似,因此对于我国逃脱中等技术陷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秋菊:吸取拉美教训,抓住科技发展窗口期

吴秋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关于中等技术陷阱这个研究议题,我们在郑永年老师的指导下有一个板块专门做经验研究。这个板块分析了东亚崛起技术是如何升级的,也分析了美国对日本、法国、德国的技术打压以及他们的应对策略,还分析了拉美和东南亚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吴秋菊在演讲中梳理了拉美工业化发展历程

关于拉丁美洲的研究,我们选取了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作为案例。拉丁美洲有30多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是拉丁美洲的大国,也是拉丁美洲工业强国,所以我们选取他们作为代表。

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其实与日本、韩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分别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跨越了中等收入水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拉丁美洲却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区域。

为什么他们在八十年代发展呈现巨大的差异?这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回答,一是技术赶超产业升级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拉美?二是我们想要回答拉丁美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对技术升级的影响是什么?我们依据的经验就是拉丁美洲从工业化开始到发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历程,从这个经验出发对几个问题进行回应。

文章中分国别进行梳理,我这里简单总结三个代表性的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口替代工业化,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开始,大概是5-10年的时间,进行非耐用品的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第二个阶段是进行耐用品生产。七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已经意识到内向型的发展存在问题,所以他们都提出要探索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说像巴西提出“出口即出路”,墨西哥提出希望打造“拉丁美洲经济体”的观念,但是都没有成功。

到了八十年代,由墨西哥开始爆发债务危机,导致整个拉丁美洲都进入经济债务危机、政治危机的状态中,各国在八十年代进行了应急式的调整变革。到九十年代,他们才逐步进入到参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这是工业化发展历程,而科技发展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当然每个国家都会呈现差异性。我们总结了共同特点,比如说系统性科技发展战略形成比较晚,到六十年代基本上还是碎片化的政策。就算是在拉丁美洲中作为科技强国的巴西,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有系统性的政策和战略体系。

他们的科技发展也受债务危机冲击非常大,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水平其实一直处于中间的状态,旁边的表格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得出的,我们可以看到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长期处在中间水平,这个统计数据包括了全球130多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上升的状态之中,2022年排在第11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这时候我们就要回答,为什么技术赶超没有发生在拉美?

拉美工业化的路径和原始积累,因为自主性非常强,一直想要建立完全独立的本国工业体系,特别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但这样也蕴含了非常大的风险。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普遍进入了举债发展的模式之中,对于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和产业治理能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制度设计有一些偏差,比如说内向型的产业发展制度设计,虽然到后期他们意识到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是没有发展起来。

我们对比拉美和东亚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存在一些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1.国际维度。比如韩国也有大量债务,但是有美国作为支撑,债务风险相对比较小。2.应对风险能力3.制度设计。这是和东亚有比较大差异的三方面。

接下来我们发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很快就进入到工业化早衰阶段,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制造业比重就越来越低了。技术水平也是处于中间状态。我们在文章中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比东亚的经验,比如说研发水平比较低、教育水平比较低、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有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演讲嘉宾PPT

最后简单讲一下结论,我们梳理了拉丁美洲的经验,就会发现从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已经同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而且这两个陷阱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在这种状态下要实现跃升非常困难,由此给我们提供的重要警示意义,我们很多发展有窗口期,如果不能在这个窗口期进行技术产业升级,很大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有很大可能会落入双重陷阱。

文稿整理:易韬

排版:周浩锴

郑永年: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IPP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专家观点回顾

会议综述|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圆满闭幕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