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们不知道发现了没有?生活中,妈妈管得越多越累,效果却越甚微。

我就遇见过这样的家庭。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家庭常会结伴出游。在草地支个天幕,铺上地毯,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家长和家长一起聊。

按说,这样的方式两厢安好,可有个妈妈却特别“疲累”。几乎每隔十分钟,她就会忍不住朝孩子的方向张望,看到孩子皮了,疯了,她就会“紧张”地扯着嗓子喊:“XXX,你给我下来!XXX,你别往那边去!”

有时候,孩子好端端玩着,妈妈也会忍不住端些水果,拿些饮料送过去,顺便替孩子擦擦汗,叮嘱几句。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烦不烦呐!”对于妈妈的好心,孩子根本不领情,常常不耐烦地想挣脱妈妈的“特殊照顾”。

为此,妈妈气得直摇头:“小没良心,看我下次还带你出来玩!”

然而下一次,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妈妈也还是那个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可到头来,家长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孩子依然隐没在人群里,无法脱颖而出。

亲子教育家罗玲老师就曾这个问题指出:

家长每天跟孩子较劲一些“怎么做都行,没什么对错可言”的小事,反而会过分消耗孩子的活力与灵气!

01

罗玲老师的话,让我想起儿子幼小衔接那几年。

那时候,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我放下工作,回归家庭,打算全心全意培养孩子。

当然,这只是“面”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年孩子一手由老人带大,每次见孩子,我都能历数他身上这样那样的小毛病。

纠正要趁早!在这样的观念下,我觉得孩子身上的问题,似乎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特别担心孩子带着这些问题上学,会影响他未来的学习与成长。

对于我的决定,身边有很多人觉得冲动而冒失,印象最深的是堂姐对我的劝。

她说:

谁家哪有完美的孩子,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你歇一阵子没有问题,可千万不要太久。要不然,要儿子或老公,总会被你折磨疯一个!

果然,初衷很美好,过程很磨人。

吃饭的时候,饭粒掉在桌上太多;

说话的时候,不够礼貌规矩;

看电视的时候,离电视机凑得太近;

上学磨磨蹭蹭,回家写作业屁股滑油,

朗读不够大声,写字不够端正……

每天,孩子身上的问题接踵而至,挑不完,改不尽,我费尽心力,孩子拼命抵触后变得战战兢兢,家里的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到最终,全职努力没有带来我预想的成果,反倒是孩子成绩平平,行为问题百出,换来老师隔三差五的的告状……

堂姐预言的那样,不出几年,我对全职生活感到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当我找堂姐诉苦时,她转了一句龙应台的话给我:“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他的绊脚石。”

霎时,我的心里被触动。

回顾这些日子,全职以后的我,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各种事情上跟孩子较劲,我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足,我的这份苛责已然带给孩子负面影响。

在做多错多挨骂多的氛围里,孩子做事阳奉阴违,凡事拨一拨动一动……而这些,不过是他在夹缝里求自我生存的方式。

痛定思痛,我决定返回职场。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忙碌,开始让无法对孩子面面俱到。然孩子却也在平平稳稳中成长,时不时给我一些小惊喜。

想起有一天下雨,孩子淋雨放学回家,我满心愧疚:“妈妈上班后忙了,抽不开身给你送伞,让你淋雨了。”

谁知,孩子满不在乎:“没事,不就淋个雨嘛!”

相反,他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妈,我跟同学一起飞奔回家,淋着雨,踩着水花,可有意思了!不过,得辛苦你给我洗洗鞋子了。”

孩子的乐观、豁达,让我看到了“松弛感”带给他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在小事上内耗孩子,因为他们懂得:与其揪着小事不放,不如抓大放小,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

唯如此,孩子积蓄能量,才更有精力做得更好,有力气去做更重要的事。

为人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很多时候,“少做”才更有收获。

1)少一些责备

虽说父母常常是“刀子嘴豆腐心”,可刀子就是刀子,孩子身上挨得多了,新伤旧伤,难免成为“心伤”。

为人父母,在一些无关原则的琐事少,对孩子少一些责备。

水不小心洒了,可以再接;
地不小心脏了,可以擦干净;
衣服弄脏了,可以洗一洗;
题目做错了,可以再巩固学习……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孩子信心足了,才会成长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少一些抱怨

成年人生活不易,上有老下有小,左有工作右有生活,再匀出时间照管、管教孩子,难免在心情不顺的时候,会有负面情绪。

“我每天累死累活,不都是为了你!”
“我和你爸,那么辛苦,你就不能懂事一点吗?”
“要不是亲生的,我早就不管你了!”

为人父母,心情烦躁的时候,少一些对孩子的抱怨,多一些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要知道,每个人时下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的认知和选择所造成。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可以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他们何尝不想选择一个可以毫无压力的家庭呢?

3)少一些干涉

诚然,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少犯些错,少走些弯路,于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方方面面给到孩子各种“指点”。

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父母指点玩的技巧;
孩子交朋友的时候,父母把关交往人选;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指导方式方法……

对于孩子给出的任何选择,父母习惯性给予否定,用自己正确答案替换孩子的决定。

虽然,这些经验是父母几十年人生历练的宝贵成果,但过多的干涉,却只会让孩子失去主见,变得畏手畏脚。

孩子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他们要么变得胆小懦弱,要么变得满不在乎,反而失去了孩子本该有的灵性和朝气。

每个孩子都是在试错中长大,父母少一些干涉,孩子才会快一点成长。

4)少一些扫兴

我们常说,中国父母的苦心,往往让自己成为了孩子的“差评师”。

可孩子就像那初生的朝霞,他们满怀憧憬往上跃,父母的一盆冷水,却会浇得他们事情向上的动力。

孩子辛辛苦苦把乐高拼成型,当他们兴高采烈向父母展示的时候,父母却冷言冷语:“乐高拼得好,能当饭吃吗!”
孩子奋笔疾书写完作业,当他们向父母提出出门玩时,父母却一脸不满:“每天就知道玩玩玩,不会挤点时间多背几个单词?”
当孩子考了好成绩,兴高采烈拿着成绩单给父母看时,父母却劈头盖脸训斥:“为什么只考了99,还有一分呢?错在哪里?”

对于孩子的努力,家长习惯性选择无视,对于孩子的不足和欠缺,家长却紧盯不放,习惯性以泼冷水的方式,以期激发孩子前进。

每个人都需要在鼓励的力量中蓬勃向上,家长少一些“扫兴”,孩子才能看得自己的努力成果是被肯定值得,才会更加充满信心和进取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慧的父母,往往在教育上不会太用力,也从不会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

因为他们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孩子才是真正的驾驶员。

父母就像那坐在赛车副驾驶座上的领航员,拿稳路书,帮助孩子把好大的方向,把操作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把住方向盘,踩足油门,奔驰向远方。

只有当孩子整个人松弛了,他们才会有清晰的判断,做果敢的决断,进而奔赴更远大的未来。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