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公众来说,说起贝泰妮或许陌生,但提到“薇诺娜”则可能迅速联想到敏感肌(护肤品)。

凭借单一品牌同享α和β的贝泰妮,在“薇诺娜”触及天花板的时候失去高增速,曾在2021年问鼎国产护肤品市值的贝泰妮在一年半的时间实现自由落体,跌去7成的市值和增收减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贝泰妮,在“敏感肌Plus”之下能否冲破禁锢?

01蓝海泛红

贝泰妮旗下拥有“薇诺娜(Winona)”、“薇诺娜宝贝(Winina Baby)”、“瑷科缦(AOXMED)”、“贝芙汀(Beforteen)”、“姬芮(Za)”和“泊美(PURE&MILD)”等多个品牌,产品覆盖护肤类(面霜、护肤水、面膜、精华和乳液等)、彩妆类(隔离霜、粉饼、BB霜和卸妆水等)和医疗器械(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透明质酸修护贴敷料等)三大类。

其中,针对敏感性肌肤的“薇诺娜”为核心品牌,在国内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占有20.4%的市场份额,近年来稳坐该细分领域头把交椅。

2023年,贝泰妮营业收入为55.22亿元,同比增长10.13%,剔除收购“悦江投资”的并表业绩,同期营收为54.18亿元,同比增长8.06%。

分品牌看,“薇诺娜”品牌创收51.92亿元、“薇诺娜宝贝”系列收入1.5亿元,围绕着“敏感肌”的两大品牌合计占营收96.74%。细分品类上,护肤品拖累业绩变现,全年营收48.7亿元,同比增速6.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消费升级和“敏感肌”话题培育下奔跑多年的“薇诺娜”,在突破50亿元大关之后开始在泛红的蓝海市场中触及平台:

(1)品牌竞争力下降:

根据财报数据,2022年国内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约285.9亿元,当年贝泰妮占据23.2%的市场份额;

而在2023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6.61%的背景下,一方面贝泰妮的“护肤品”业务同比增速6.87%,低于行业增速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其市场占有率下降2.8个百分点至20.4%——这就是管理层认为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

(2)产品价格带封顶:

2023年年报中,管理层提及“基于薇诺娜品牌的目前销售和产品规模,价格稳定是品牌的生命线”,结合2023年配方升级导致原材料“活性物”采购价格从上半年的61.24元提升至下半年的112.06亿元且毛利率无法维持的数据看,“薇诺娜”系列产品的价格带难有突破;

并且在多渠道的销售模式下,当品牌竞争力下降抹去溢价必然导致经销网络动摇,在调研纪要中管理层亦提及“避免渠道乱价”,因为后果不堪设想。

03大促后遗症

尽管贝泰妮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录得同比10.13的增长,但是毛利率的下降和销售费用(率)的激增导致全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减少35.35%至6.18亿元,利润率水平同比下降7.88个百分点至11.19%,迅速脱离了优等生行列。

“增收减利”的事故主要由第四季度承担全责:2023年Q4在支出10.05亿元的销售费用下(Yoy+41.55%)却卖不动,只获得20.91亿元的营业收入(Yoy-1.27%),管理层将原因指向:“美妆行业2023年“双 11”等线上大促活动销售普遍不如预期,公司未达成“双 11”预期销售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数据上看,第四季度的“撒币卖不动”的确拖累全年表现,但是仅此背锅是不够充分的。

贝泰妮高度依赖“大促”进行销售,二季度的618以及四季度的双11和双12,尤其是在过敏高发期的四季度亦承担全年销售重担;

从2023年的渠道数据上看,线上销售同比微降0.36%,线下在快速扩张终端下同比大幅提升48.96%,OMO自营亦录得1 6.67%的增长;

但是从线上主要平台销售数据上看,作为主要线上阵地的“阿里系”创收能力下降14.46%,而“抖音系”却大幅增长47.14%。

因此, 造成 第四季度的无力表现的本质是单一品牌在年内呈现小周期,而在线上流量加速分化的过程中管理层敏锐度不足,或者说精力不够集中 ( 又去开拓线下、又扩充新品、又收购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如何突破瓶颈?

贝泰妮凭借“舒敏”打造差异化的“薇诺娜”,从早期对标“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国际品牌到实现弯道超车成为龙头,行业增量主要来自于消费升级( 带动健康意识的提升 )。

对于过敏肌肤的消费者而言,对产品具有一定的依赖,这既是“薇诺娜”的护城河,也是其成长的拦路虎。

在国产品牌中,“薇诺娜”既享受了护肤品行业整体的β又凭借先发优势在细分赛道获取了α,但是与日剧增的竞争压力开始不断压缩“薇诺娜”基础产品矩阵的成长空间,贝泰妮也从进攻方转为守擂者。

在调研纪要中管理层说道:“现在市场上进入了大量主打敏感肌的品牌,之前觉得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引领行业发展,外部竞争环境尽管也在发生变化,但我们主品牌目标没有变化。”弦外之音就是:众人拾柴把“我”烧。

从经营管理上看,贝泰妮的管理层也意识到凭借“薇诺娜”原有的产品结构已经无法带来持续性的乐观增长,开始尝试突破瓶颈。

一方面是扩充品牌(及大类产品)

(1)内部孵化出高端的抗衰品牌“瑷科缦( AOXMED )”和针对痘痘的“贝芙汀( Beforteen )”;

(2)通过斥资5.35亿元收购( 含增资 )悦江投资获得彩妆品牌“姬芮( Za )”和大众护肤品“泊美( PURE&MILD )”;

(3)持续发力“械字号”增加玻尿酸、重组胶原蛋白系列的敷料及贴膜类。

诚然,多品牌、多类别经营能够降低对单一品牌的依赖,但是在竞争充分的环境下脱离“敏感肌”这一舒适圈,贝泰妮就不再具备相对优势。

结果是:内部孵化的品牌进展缓慢、外部收购的品牌业绩不达标,而“械字号”的前途亦难言乐观,在巨子、锦波等原料型选手开始大规模进军,专业“卖膜人”敷尔佳也都开始卖不动了。

另一方面是渠道的调整,贝泰妮的管理层采取OMO将公域流量引到私域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对于高频消费品来说能够实现客户池的沉淀( 还能少给第三方平台抽佣 )。

但是发力线下的做法则与整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当前线上( 尤其是短视频平台 )的曝光能力前所未有,2023年第四季度的营销情况大概率是资源倾斜错误而非流量重回线下,并且线下渠道( 2023年OTC覆盖同比增长超60%至近9万家 )的行销很难把控,这也意味着2023年线下48.96%的营收增幅的实际转化率成迷。

但是,贝泰妮管理层执行的“敏感肌Plus”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对于守擂者而言依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群体基础,那么提高这部分“忠粉”的客单价才符合“能力圈内”行事的原则。

例如2023年推出“修白瓶”,在原有的增强皮肤屏障的功能上增加了淡化斑点的功能,通过叠加功能也让产品更具附加值,围绕着“薇诺娜”去垒石要比培养新品牌容易得多,这或许是贝泰妮的唯一亮点。

回归行业“均速”的贝泰妮,也该接受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