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祖国拒绝诺贝尔奖,“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年之久,却被世人遗忘。所有人都知邓稼先、钱学森,唯独不知道这位女英雄,她就是中国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人物之一王承书。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她从小聪明伶俐,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女子读书难的时代,王承书却考入了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罕见的物理学女学生。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遇到了她的恩师——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教授。在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王承书对物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毕业后,她留校任教,继续深造,并在谢教授的推荐下,获得了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王承书专攻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王承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成就让她在同行中独树一帜。
许多科学家都对她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甚至有人坚信,诺贝尔奖的桂冠终将落在她的头上。在美国的岁月里,她虽然享受着优渥的科研环境和待遇,但她的心却从未离开过远方的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王承书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学术地位,决定回国。然而,她的决定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
他们告诉她,中国刚刚成立,科研条件远不如美国。但王承书却表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都要回国为祖国效力。
她向美国提交了无数次回国申请,但每次都被冷冰冰的拒绝信浇灭了希望。然而,她从未放弃,坚信有一天能够重返故土。
1956年11月,终于传来了她期待已久的消息——她可以回国了! 那一刻,她毫不犹豫地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回到祖国后,她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她的科研生涯。王承书被分配到了原子能研究项目中。
她深知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重要项目,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瞒着家人,放下了丈夫和孩子。
在原子能研究中,王承书负责的是分离铀同位素的工作。这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任务,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王承书带领着她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不断攻克着技术难题。
在研究中,王承书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实验失败会让她倍感沮丧;有时候数据不吻合会让她寝食难安。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王承书和她的团队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铀-235。这一成果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王承书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她继续投入到了新的研究项目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原子能研究项目中,王承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她深知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因此她选择了隐姓埋名。
王承书将自己的名字从所有的研究成果和论文中抹去。她只希望能够默默地为祖国做出贡献,而不求任何回报。
在隐姓埋名的日子里,王承书过着简朴而清苦的生活。她没有豪宅和豪车,也没有名牌服装和化妆品。
她住的是单位分配的简陋宿舍,吃的是食堂的普通饭菜。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
除了工作之外,王承书还面临着家庭的压力和困难。因为自己常常忙于工作,有时彻夜没有合眼,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也无法与丈夫团聚。
但她选择了坚守岗位,将家庭放在一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承书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们日夜兼程地工作着,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最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王承书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或追求名利。她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态度。
她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颁奖典礼。她只希望能够专心地从事科研工作,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承书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直到生命的终结。王承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