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看图。

你猜这是什么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行人穿搭和道旁的建筑风格,明显带着一股子浓郁的咖喱味,但那一条条整洁有序且并不拥挤街道,也没有猴子、流浪猫狗或者“神牛”横行在路中央....这似乎又跟咱们想象中的印度,很不一样。

原来,它是位于北纬51°28′、东经0.1°5′的伦敦索绍尔区。

这里,又被称为“印度小镇”。

在阴冷的英国,“印度小镇”处处洋溢着南亚风情,让你恍惚间感觉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可能逛半天,也难以碰到五个以上的英国本土人。

印裔是英国最大的少数族裔,约150万左右。像这个伦敦西郊的索绍尔区,至少有60%的居民都是印度裔,剩下的,除了一些阿富汗难民,很多居民则来自巴基斯坦——此地的印巴两族后代,竟然能够相处下去。

当然,这里的印度裔,大部分都属于英国的普通上班族,以中产为主。更厉害的那位,早在2022年就住进唐宁街10号了。

以至于这位里希·苏纳克首相,又被戏称为“印度驻大不列颠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任后的第一周,苏纳克在唐宁街10号门口点灯,庆祝印度排灯节——苏纳克虽然在英国土生土长,但却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因为属于高种姓,还一直坚持吃素(印度教规矩,种姓越高,就越要远离动物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首相大人,最近这几届英国内阁,颇有些“印属大不列颠”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印度裔的南亚“老乡”,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裔,在英国也同样折腾得风生水起——英国的科学界和文艺圈,还有政坛,巴基斯坦人都全面开花。

比如,连任了两届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以及苏纳克之前的老同事、约翰逊内阁的另一大元老,卫生大臣——赛义德·贾维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迪克·汗

你别看那边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一直水火不容,这边的印裔英国首相和巴裔卫生大臣,可是属于同一阵营的(保守党)老伙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英国这么一个基督教新教国家,因为宗教的问题曾经一度血流成河。

想当年,被仇视的“异教徒”——天主教徒,跟新教好歹还信着一个上帝,熟读并背诵着一部《圣经》。

如今竟然会邀请一个非盎撒人的“异教徒”首相,坐在维斯特敏大教堂的贵宾席位上,参加国王加冕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5月,苏纳客夫妇走向教堂参加查尔斯三世的加冕礼

而且,除了政坛大佬,英国的富豪队伍里印度人占比也不低。

近三年的英国富豪榜单上,排名的前两位,也被印度人包揽——欣杜贾兄弟、鲁本(Reuben)兄弟。

这是欣杜贾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鲁本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英国科技界,印度裔同样也做得不错。

比如下图这位20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马尔·巴塔查利亚,老家是班加罗尔的。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了男爵,并以终身贵族(不可世袭的那种)的身份进入了英国上议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印度人也普遍过得相当不错,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

再看加拿大,内阁部长有四位印度裔(下图的两男两女)。毛里求斯的总统、总理等9名政要都是印度裔,爱尔兰总理、葡萄牙总理、圭亚那总统也都是印度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个印度人最为大放异彩的国家,则不得不提美利坚了。

最近这些年,全美家庭中线收入排名第一的,大部分时候,不是华裔,也不是犹太裔,而是印度裔家庭。

再看政坛,有现任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这些“风云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如今为了大选在党内互相对喷,但之前这二人的关系看起来还不

美国科技界和商界的印度裔大佬们,更是全球闻名。

美国科技行业中,约有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组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而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三分之一以上的软件工程师都是印度人或者印度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大家肯定也会感到很疑惑——印度,它可是全球文盲数量最多的国家,种姓制度、性别歧视、高额嫁妆等各种陋习遗毒至今,为何它的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却很容易跃身为成功人士,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或者知名政客,甚至是国家首脑?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的解释几乎都比较千篇一律。大致上都会围绕以下四点:

1印度人自带英语优势,教育体系也更贴近西方;

2.印度人团结;

3.印度人重视教育;

4.西方向来对印度人和印度文化抱有比较友好的态度等等。

其实,要说团结,海外印度人很多时候甚至还真不如华裔。特别是一代移民,他们往往会以种姓和宗教为界限,只搞小圈子团结——并没有那种无论你信什么神,来自什么民族,只要是印度裔,大家都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情。

比如,2021年的时候,就有谷歌、脸书、微软、苹果、奈飞等数十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250余名达利特员工指控他们的同事和上级种姓歧视,掀起了一阵硅谷的反种姓歧视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什么掌握英语、重视教育这些,咱们华裔其实做得也不错。

但咱们欠缺的,恰恰是那种印度人表达上的自信和强烈的展示欲。

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低调谦虚,总是爱羞涩地纠结于“字正腔圆”,生怕被点中去公开发言,心态往往是“能少说就少说”。即便上去说了,大多也只是限于把自己做的那摊事情讲清楚即可,怕“言多语失”——虽然肚子里面有货,但就是嘴上不愿意去主动表达,导致被忽视。

而印度人,特别是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一方面从上学起就说英语,表达方面确实自如,另外更源于他们那种打心底的自信,人前不害羞。

更何况,咖喱味浓郁的印式英语,很早之前,就被认作了国际标准英语的一种,说起来,并不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这位小哥,多么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的时候,英国首相苏纳客夫妇到印度德里参加G20峰会,在面对印度媒体的采访时,这位比已故英国女王还富有的第一夫人阿克沙塔·穆尔蒂,用英伦腔回答了记者提问。结果竟然遭到了很多印度网民的指责,说她“忘了本”——印度人就要说“印式英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那次或许就是个“小失误”——拥有英国和印度双重国籍的阿克沙塔·穆尔蒂,大多数时候,在印度说英语就用“印度味”;到英国,则换做一口伦敦西区的腔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印度人独具特色的一种性格。他们不像咱们的某些“润人”那样恨国,反而很是为自己出身、血统和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印度裔能在英国搞得如此风生水起,老实说,这也并非是件很容易的事儿,而是他们老前辈们反抗失败后,数代人不懈努力(当牛做马)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7年,英国人炮决印度起义者

印度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很长,这也让他们更熟悉更适应欧美的那套社会文化体系;西方人对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在曾经的英属印度时期,什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这些国家的概念都不存在,当时的“印度”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或者文化符号。

印度人给西洋人,特别是英国人打工,已经好几个世纪了。

在殖民时代后期,经过各种“同化”和暴力“物理清除”,那些能心甘情愿地世代给英国老爷打工的印度人,早已经被英国方面当作了“自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了哪里,热情的为英国主人“提供服务”,自豪地代表“大英帝国”管理当地土著。

其中,就包括了英国的大片东非殖民地,主要分布在如今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一带。这些地区至今,还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印度裔人口,几乎都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

而里希·苏纳克首相的爷爷奶奶,就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东非殖民地独立浪潮中,被当作了“英国殖民者”给轰走的,才不得不来到了心中的“故土”——大英帝国,在英格兰的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定居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纳克的老爹出生在东非,在英国长大,接受的都是英式教育,后来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并娶了一位印度裔的药剂师。

1980年5月,苏纳克就出生在这个南安普顿的中产阶级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纳克父母和兄弟

在整个殖民时代,除了英国老爷太太的仆从、劳工苦力、公司雇员,很多旁遮普的锡克人(这个群体素来尚武,身材高大健壮)还进入了英国军事系统,经常被派往大英帝国的其他殖民地“执行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旧中国常说的那个“红头阿san”,指的就是在租界警局当差的印度锡克人。因为锡克教信仰要求成年男子要蓄发蓄须,并用布条缠头,随身带把匕首,时刻保持充沛的武德。而他们的缠头,又多爱用鲜艳的橘红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锡克人特别能闯荡,体力强悍,适应性好,他们及其后代分布的很广泛,而且大多过的都不错。

比如,这是英国皇家卫队中的锡克人,大缠头的民族传统得到了充分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英美加等西方国家都有规定,现役官兵必须刮干净胡子,连穆斯林都不例外,却单单就给锡克人开了绿灯,还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了和军服相衬的缠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共和党政客黑利也出身于一个锡克教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如今加拿大街头的锡克人,就他们的宗教领袖被刺事件,在街头抗议印度政府。

为此,去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还曾多次公开声讨印度政府,甚至想趁G20峰会的时候,坐下来跟莫迪总理好好谈谈,但竟然遭到了印度方面的公开无视,搞得一度非常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你没看错,印度裔在加拿大街头抗议印度政府,然后加拿大总理去找印度总理“出头”未果,还生了一肚子闷气。

从这点,咱们似乎也能品出来。

一部分海外印度人更认同的是印度的某个宗教和某个民族,而非印度这个国家;

还有一部分印度裔,虽然还保持着源自印度的特殊宗教信仰,长着印度面孔,但身份早就跟印度人脱钩了。

比如苏纳克。

客观说,这不是印度人在掌权英国,只是一位印度裔的英国保守党政客入驻唐宁街10号而已。

苏纳克是个英国人,他也就肤色和饮食习惯,过的节日跟英国人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

苏纳克代表的,是英国保守党的利益,不是印度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还有妮基·黑利那种西方政客,连信仰,甚至姓氏都改了,但却又非常喜爱提及她的印度血统。

黑利动不动就会饱含热泪的说——“我为我是印度移民的女儿而骄傲”。

毕竟,在如今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大环境中,要想顺利晋级,少数族裔+女性这个双重“buff”,功课必须做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能在海外闯荡并能成功扎下根的印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非常努力,本身就不差。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个筛选的过程,从而忽略了很多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事实上,那些在东南亚、中东地区的辛苦底层干体力活的印度劳工,数量也是相当大的,但他们没有能力发声,因此刷不出任何存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有众多在硅谷敲代码的印度“小镇做题家”们。连印度学界都在自嘲——近代的印度曾经被用作英国的“棉花殖民地”,而现在则沦为了美国的“人才殖民地”——之前输送棉花,如今供奉人才。